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本报评论员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定力和智慧,是宝鸡躲不开、绕不过且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宝鸡行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绿色转型结合起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逐“绿”前行,唱响“碳”路未来最强音,不断提升宝鸡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用“含绿量”提升宝鸡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现实,我们必须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含绿量”提升宝鸡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要在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上持续用力。生态是宝鸡的发展底色、转型底气,要擦亮这一金色名片。宝鸡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殊荣,也是西部地区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绿色宝鸡、生态宝鸡一直是我们的靓丽名片。作为西部生态发展的“课代表”,我们要持续用力打造生态之城、美丽宝鸡,打造城市绿屏,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和百万亩绿色碳库项目,让“湖畔歌甜醉林荫,半城山水沐春光”的生态名片愈加闪耀。
  用“含绿量”提升宝鸡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要筑牢秦岭绿盾,时刻保持理智克制强制。“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0日考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时,要求我们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专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监管体系,搞好动态排查整治,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作为秦岭沿线的一座重要城市,宝鸡的一切活动必须在“三区三线”范围内进行,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划》,巩固“五乱”、尾矿库、非煤矿山治理成果,坚决抑制盲目开发的冲动,守护好秦岭的宁静和谐美丽。
  用“含绿量”提升宝鸡高质量发展“含金量”,要优化生态绿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中继续下硬茬,不断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让“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绿水青山”成为宝鸡的新常态。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转变思路、拓宽新路,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定会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