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见证过周礼的西周礼器,“诉说”着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本报记者祝嘉摄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向全球发布的智库报告《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以下简称《报告》)中,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系统归纳为“六个有机结合”。其中,提到周礼、礼乐文明。
发源于宝鸡的周礼文化魅力何在,使其影响绵延至今?这与另一个问题有相似答案——周,作为西部边陲的一个小方国,凭什么能战胜强大的商?学者余秋雨在宝鸡探讨周文化时,作了这样的回答:“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建立了以道德为主体的周礼。周礼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第一个把行政规矩、伦理规矩、社会规矩、家庭规矩、行为规矩定下来的一种礼制。这种礼制建立之后,文明就有了一种行为模式。一个人的内心是否不能传承,但行为模式是可以传承的。”
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一个人,怎么做事、待人、守规矩,周礼给出了一种行为模式,塑造出一位位古代“君子”“淑女”。去芜存菁,学习周礼中的优秀内容,对今人的道德修养、文化自信和社会风气等大有裨益。
君子如玉彬彬有礼
孔子一生致力宣传周礼,他说:“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的是为了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美玉一样。千金有价玉无价,拿君子和美玉相比,可见孔子对君子美德青睐有加。君子当具备什么品德呢?周礼与周人典故中藏有养成秘诀。
君子谦让讲礼。
周人崇尚礼让美德,往大了说,有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礼让王位,泰伯奔吴,“三以天下让”;往小了说,《礼记》讲走路也要有礼让意识,注意谦让老弱,帮头发花白的老人提重物。在安徽桐城有一个六尺巷,张、吴两家因宅基地产生纠纷,张家写信给官至大学士的家人张英告状,张英回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读信后主动后退三尺,吴家大为感动,也后退三尺,形成六尺巷。这个发生在清代安徽的故事,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原就有相似版本:虞、芮两国因地界问题起纠纷,两国国君去西岐请姬昌评理,在周原遇到一对农夫正在礼让地畔,这一幕震撼了两位国君,打消了争执念头。如今,宝鸡礼让之风蔚然,文明行车、礼让行人已成出行习惯;公交车上礼让座位的画面司空见惯;邻里之间互助礼让,一些社区还举办了“邻里节”……
君子诚信守诺。
周礼提倡诚信,并有相应制度进行约束、引导。比如商业诚信方面,规定要求各类商贩必须诚信经商,严令禁止弄虚作假、缺斤少两、哄抬价格等不诚信行为,否则由司市官、胥师对其处罚。在言行修养方面要求言而有信。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做游戏时,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对弟弟说,封你去做唐地的诸侯吧。周公得知后说,天子无戏言,说的话史官会记载,朝廷的人会讨论,怎能当儿戏?最终周成王践行诺言,将唐地封给叔虞。时至今日,周原大地上的诚信之风依然盛行。眉县横渠镇横渠村有位人人称赞的妇女叫秦永宁,她在丈夫病故、孩子上学等困难情况下,靠勤劳吃苦还清了为丈夫治病借的13万元债务。借钱还钱时没有借条、收条,凭的就是诚信和人品,“借钱必还,诚信做人”是秦永宁朴素的人生信条。韩米侠、张宏韬、肖倩……在宝鸡,像秦永宁这样的诚信道德模范还有很多。
君子爱好高雅。
三千多年前,周人在贵族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仪,包括吉礼、凶礼、军礼等;乐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即射箭;御指驾驶马车、战车的技能;书指书法;数指算术、数术。在今天看来,“六艺”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从内容看属于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礼仪、音乐、体育、数学、美术、文学等范畴,引导人开展体育锻炼、艺术学习、数学探索等。这份对高雅爱好的推崇,今天亦不过时。如今,一个个文化广场、健身公园如珍珠一般,密布渭河两岸。带孩子看场儿童剧,约朋友听场音乐会,与老乡看场惠民演出,同文友参加一次读书会,和球友打一场球赛……宝鸡的群众文化和体育活动纷繁活跃。
窈窕淑女修养德行
“窈窕”一词描绘出心灵仪表兼美女子的样子,“淑女”是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传达着周人心目中的淑女样貌——内外兼修。淑女当具备哪些品性呢?周人故事中亦有养成秘诀。
淑女注重品行。
周人对女性品德、行为、仪容之美,从不吝啬夸奖之词,仅《诗经》赞美的就有采荇菜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蒹葭伊人、伣天之妹的文王之妻等。
太姒便是周代一位淑女。太姒不仅长得美,而且善于纺织,最重要的是太姒具有美德,她对有困难的人怀有仁爱之心,乐于助人,很尊敬自己的女老师。合阳民间传说,年轻的姬昌去洽川追求太姒,两人以礼相见,情投意合,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最终,在渭河边举行了一场“天作之合”的婚礼。如今,宝鸡女性延续着善良、仁爱、助人的美德。宝鸡海景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出租车驾驶员谭云从业20年,曾帮助精神失常的走失少女找到家人、救助遭遇车祸的陌生人、施救突发心梗的老人,在她带领下,公司形成人人争当好人的风气。孝老爱亲的李小兰、帮扶乡亲的王喜玲、践行雷锋精神的王晓燕……一位位德行出众的宝鸡女性,不正是美丽的当代“淑女”吗?
教子以身作则。
古今女性都颇为重视孩子的教育,周代“三太”——太姜、太妊、太姒在教育孩子时,有以身作则的自我要求。太妊被称为“中国胎教第一人”,她在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吐恶言,心不出恶念,要求自己言行有礼。太妊从妊娠抓起,严于律己、以身示范的胎教方法,使婴儿在纯净善良的氛围中成长。太姜是季历的母亲,她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孩子在品德行为上少有过失。周太王每遇到大事,也必定同太姜商量。太姜、太妊、太姒三代女性,如同接力棒一样,把母正子端、懿行垂范的家风代代传递。难怪《列女传》赞颂:周室三母,太姜妊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当下,重视教育、塑造家风的风气仍在周原沃野上延续。一位位好妈妈、好媳妇、好婆婆的教育和家风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并登上村史馆、文化广场,融入当地精神文明宣传活动中。
学古今用去芜存菁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周礼中值得今人学习的君子德行还有很多,比如尊重自然、和合相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孝悌伦理、祭祖敬贤;比如廉洁齐家、陶冶情操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周礼中也有不适宜当下生活和文明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辨别,取其精华,活学、活用周礼文化。
《报告》中提到:“三千年前形成的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人自古而今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源流。礼乐文明的传统在今日中国,形成新的回响。”周礼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浪潮淘沙,依然绵延存续。
学古今用,余秋雨说,文化的魅力在于创新,中国文化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不是河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他鼓励宝鸡青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在于创造。
《瞭望》期刊发布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文章中写道: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图说:周公庙的周公塑像
西周兴钟
中华石鼓园内“虞芮之讼”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