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万古甘棠沐清风
◎于萍
  我是未见其树,先闻其名。
  第一次读《诗经》,它是《唐风》杕杜,它是《小雅》常棣,也是众所周知的《召南》甘棠,还是周原先民口口相传的棠梨。
  遥想少时,在姹紫嫣红的四月,我常跟祖母行走在箭括岭脚下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见塄坎、沟边一簇簇白色细密的小花,散发着独特的芳香。这些静立于乡野间毫不起眼的野梨树,就是甘棠。它喜光、耐寒、耐旱,生于贫瘠的大地,生命力却十分顽强。孩童往往喜它色香如桂,苦它果品酸涩。然而,没有人会因它的华而不实轻视它,因为自周伊始,甘棠便受到万众膜拜和敬仰。
  在古老的周原大地,野生的树种经过《诗经》着墨,历经千年的演变,早已成为岐地的精神图腾和廉政爱民的象征。正是凭借这种精神,跨越古今三千年,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带着族人从豳地而来,授田筑室,而后经历代子孙励精图治,终在岐地成就周王朝八百年基业。
  《国风·召南》是一株甘棠最好的注脚。“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棵甘棠,人们舍不得砍伐,舍不得剪折,经过千秋风雨,在数代岐地人的精心呵护下,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良木。
  “蔽芾诗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在纯粹的民歌和诗词的索引里,不得不解读一个人,一个古往今来的伟大政治家——召公姬奭。
  官方的典籍中有关召公的史料非常少。周室初定,周公召公辅佐少主成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二公大兴文教,天下大治。《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果然,他就如一缕万古清风,把勤政爱民之德赋予天地万物,风范与日月同在,口碑在民间长存。召公察访民间疾苦,造福一方百姓,即使千秋万代之后,岐人依旧将思念寄托在甘棠的风骨里,他的光辉大爱永远照耀着这方故土。
  睹树思人,棠荫送爽,召亭甘棠树下,就是召公听政处。正所谓,甘棠开,清廉来。在甘棠的浓荫里,召公巡行乡邑,决狱政事。就好比现在的巡回法庭,搞送法下乡的活动,规格还特别高,相当于司法部领导下基层处理民间纠纷,达到“各得其所,无失职者”的效果。他公开、公平、公正,履职尽责,累了就在树下歇脚、打盹、休憩,这种体恤民情的法制理念和为民情怀非常难得,确实开创了历史先河。别说三千年前,就是放在现在也是相当先进、难能可贵的。所以说,老百姓对他的爱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公成为勤政爱民、清廉务实的典范也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溯源《周礼》,其中对官员的考核要求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也就是说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这些基本品格是一个官员必须具备的,而且这些都离不开以廉为首。由此可见,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闻说天台有遗爱,人将琪树比甘棠。”在岐山县刘家塬,也就是现在的召亭村,我看到了“甘棠遗爱”的牌匾,和刘家塬全力打造的“甘棠遗爱”文化遗址和廉政教育基地,蝶变之后的甘棠清风园,是对传统廉政文化精神的又一次弘扬与升华。
  诵读《诗经》里千年的咏叹,“甘棠遗爱”是世人对召公政绩的肯定与颂扬。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勿败,无非是想延续召公遗留的棠荫,铭记无尽的思念和永久的爱戴。这样的声音与我在郑燮的诗画中听到的萧萧竹声何其相似,“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甘棠与竹音穿越时空的共振,这是传统文化与廉政精神的历史和鸣,都是为官为吏者对民间百姓的牵挂与关心,也是民众对清官廉吏的敬仰与缅怀。
  常言道:“公生明,廉生威。”这句最经典的为官之道,阐述了为官者,当以务实、为民、清廉为准;为官者,当以重民、爱民、恤民为本;为官者,更当以天下为公,政治清明,廉政树威,才能干出一番政绩,才能化为明月清风,永久地铭记在民众心里,镌刻在浩浩史册中流芳百世。
  一代先贤圣迹,遗留区区只言片语,却令万民敬仰;
  一方甘棠遗爱,穿越浩瀚历史长河,唯愿万古长青。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