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桃之夭夭色明艳
本报记者麻雪
  在岐山周文化景区的凤凰山上,以及市区的渭河公园里、路边小游园内等处,都可见到桃树。春日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是《诗经》里惊艳的描述,更是宝鸡作为“园林城市”常见的诗情画意。
  近几年,宝鸡有不少乡村、现代农业园里都有桃园,如,凤翔区的姚家沟、金台区紫原村丽影黄桃产业园等。春天,这些地方会举办桃花节、汉服文化节等,“桃之夭夭”的诗景与身穿汉服的美丽女子相得益彰;夏天,还会举办桃子采摘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中,对桃花的描述语句不知凡几,其明艳、妖娆之姿,不知激发了多少文人的笔墨浓情。但是,《诗经》中《桃夭》一篇,最是经典流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们知道,《诗经》是源于宝鸡的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中很多篇章与宝鸡的历史、古诗、美景相关。那么,具体到《桃夭》这一篇诗歌,与宝鸡又有什么联系吗?
  7月11日,记者采访了岐山周公庙管理处副主任、周文化学者刘剑峰。他说《桃夭》这首诗歌出自于《诗经·国风·周南》,《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篇的两个部分,被称为“二南”,其收录的诗歌,历代学者认为产生于西周初年。
  刘剑峰继续解释道:“这两部分的诗歌大多是采诗官在‘周’‘召”等地采集来的。《毛诗正义》和《五经正义》是古人研究《诗经》等古籍的著作,其中均记载,得圣人周公之治理、教化的部分谓之《周南》,得贤人召公之治理、教化的部分谓之《召南》。因为大多古代学者界定‘周’和‘召’在岐山一带,所以可以推测,出自《周南》的《桃夭》,是西周时期岐山一带的诗歌,反映的是在周礼乐文化浸润中的岐山一带,女子出嫁的情景,展现的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
  是的!《诗经》中的《桃夭》,唱诵的内容不仅是形容桃花之美,更是唱诵准备出嫁的美丽新娘。
  “之子于归”中的“归”,描述的是新娘出嫁的场面。在周代的人看来,女子出嫁是为“归”,这种想法也影响深远。女子出嫁后,夫妻和谐,一起享受岁月静好的烟火日子。这便是《桃夭》中对出嫁女子的祝福之意。
  在周代,女子出嫁时,有人为其唱诵《桃夭》,这一习俗影响深远。《桃夭》被誉为“送嫁歌”,也被称为“古人的婚礼进行曲”。
  如今在宝鸡,为女子送嫁时也会唱起祝福的歌曲,在近几年兴起的中式婚礼中,更是直接唱起了《桃夭》。
  一首《桃夭》,可在宝鸡很多地方,寻见其“灼灼其华”的景观,更可看到其描述的民俗,可谓古意、诗意弥漫!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