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政法专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特稿·公益广告
第07版:文 化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西府非遗瑰宝
关山行旅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西府非遗瑰宝
——凤翔泥塑
王恭
凤翔泥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陕西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制作地点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
凤翔泥塑俗称“耍货”,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几千年之久,是中国至今留存最古老、最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手工艺之一。在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为融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泥塑以瑞兽神化、风俗人物、花草鱼虫为主要造型,规模大到数米、小则几厘米,形成了5大类300多个品种。泥塑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色彩大红大绿,有古香古色之风、大俗大雅之韵、饱满热烈之美。泥塑是主要用于馈赠亲友、增福送喜、镇宅驱邪的吉祥物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传在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其第六营驻扎村中,六营村因此而得名。营中有江西士兵会做陶瓷品,利用本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出泥人、泥动物、泥器具。
凤翔六营村彩绘泥塑,用当地特有的黑油板板土、白色封洗土、上等好棉花、糯米等六种天然材料配制而成,作品大到数米,小则只有几厘米,完全由民间艺人经过十多道严密工序手工精制而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空心摔不烂泥塑。
凤翔泥塑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其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乡土生活气息。当地老乡购泥塑玩偶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凤翔泥塑的制作要经过取泥-和泥-擀泥饼-出模-晾晒-上白粉-线描-随线-上色-上清漆等数十道工序。
取泥
凤翔泥塑制作的主要原料是泥土,就是选用当地六营村东侧八百米外万泉沟的“板板土”,据说地下两米深的土质最佳,表面光洁,油性大,掺水拌和后较柔软,易于捏制且不易干裂。
和泥
就是将土晾干、捣碎成粉末,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棉花,使泥浆和棉花均匀地融为一体后,放置一到两夜备用。
擀泥饼
就是将和好的泥擀成饼状,做成厚约1.5厘米、比模子略大的一片备用。入模
制作泥塑的模子是由泥塑造型翻制而成的阴模,入模就是将泥饼对准模子,铺上去。然后将泥片均匀地按压,使其与模具贴合,并去除掉模子轮廓以外多余的泥。
出模
就是泥饼入模大约半小时后,即可出模,需小心地将泥片从模具中取出。
晾晒
就是将取出的泥塑置于空地上晾晒,直至干透。
上白粉
为使泥塑彩绘色彩鲜艳,彩绘前,要在表面上涂一层白粉。用当地产的一种白色泥粉加入少量骨胶熬制成均匀的白泥浆,用勺子淋到泥片上三四次后阴干。
上色
泥塑以大红、品绿、玫瑰红和品黄为常用色彩。大红是主色,热烈又喜庆。品绿,与大红互为补色,相互帮衬。玫瑰红作为大红的辅助色,加强热烈气氛,又使色彩多了层次。品黄,作为辅助色,可以增加画面的亮度。
上清漆
待彩绘颜色完全干透,在彩绘表层薄薄地涂上一至二层透明清漆,起到保护色彩、防水和防尘的作用。
凤翔泥塑个个色彩浓郁,造型憨萌,具有“三分塑、七分彩”的特点。造型呈现大致形态,立体感主要靠线条勾勒,色彩装饰,画法“随机应变、随方就圆”,灵活而无止境。凤翔泥塑有着吉祥的寓意,被人们作为红白喜事和小孩满月时的赠礼。有的虎嘴外连着辣椒一样的装饰,寓意红红火火。有的虎头虎身用弹簧连接四季花朵、十二生肖等小型泥塑装饰件,寓意花开富贵,四季平安。虎身上大多绘有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这些装饰为作品增加了更多灵动趣味,又传达着民间艺人的美好祝愿。改革开放以来,六营村泥塑已从旧时的乡村泥“耍货”变成了赠给不少世界文化名人的珍贵礼物,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金奖、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银奖等三十多项大奖。
目前的六营泥塑村,农民们除了农田劳作外,有人专门生产白模,有人专事彩绘,也有的还经营着各类手工艺品商店,泥塑生产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效率。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泥塑大额订单,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扩大了凤翔泥塑在全国的影响力。2002年、2003年,六营村民间工艺大师胡深和胡新明创作的泥塑马和泥塑羊先后被选为当年生肖邮票的主图。同一个村子,同一种工艺品,连续两次印上被誉为“国家名片”的生肖邮票,这在我国邮政史上绝无仅有。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院宝鸡分院特约研究员)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