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艾黎故乡行
◎冯驱
    代表团一行在青年艾黎就学的学校前合影

  6月20日至24日,中国工合国际代表团一行5人访问了新西兰。行前,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就要求代表团成员要做好传承艾黎精神,增进中新友谊,促进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工作。
  我是第一次到大洋洲的,随团跨越库克海峡,往返于南北两岛之间。我们会见了新中友协的领导,拜访了艾黎的后人,访问了与艾黎有关的旧址及四所学校。虽然当地正是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但中新两国人民之间暖暖的情谊始终陪伴着我们。从北京起飞起,在新西兰工作的王校长就一路陪伴着我们。落地奥克兰时,他的同事卡caroline校长等人早已在机场等候我们。有他们的全程陪同,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同胞情。
  漂洋过海的珍贵油画
  飞机在奥克兰落地,我们正在办理入住酒店的手续时,老朋友邓邦镇、卢波两位老师就来探望了我们。自从疫情发生后,我与两位久负盛名的老师就没见过面。他俩是艾黎精神的优秀传承人,无论是在新西兰有关艾黎的纪念地,还是艾黎在中国工作过的地方,都有两位老师的油画和雕像。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就珍藏有他俩的作品,只不过邓邦镇老师认为《浴盆边的谋划》《毛主席呀派人来》那两幅素描,是为了不耽误长乐塬的展陈而完成的急就章,他并不满意,他会认真运用欧洲古典油画绘画方式重新为我们绘制。我们见面后,两位老师就提出了把新作品带回国内的方案。
  邓老师的杰作,在我们返回国内的那晚,被他俩亲自推到了候机厅。两位老师精心包装过的作品,经过航空公司超规货运处完好无损地运回了宝鸡。
  中新友谊谱新章
  第二天,内陆航班在基督城机场落地。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基督城分会会长和大卫·亚当森先生迎了上来。我们随着两位先生驱车来到了艾黎的出生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为了纪念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艾黎,中国驻当地的领事馆在这里修建了纪念亭。静谧的小镇上,纪念亭内庄重地展陈着艾老的生平事迹图片,亭内的播音设备用中、英文播放着解说词。亭前的艾黎雕像,就是卢波老师完成的。
  基督城优美的建筑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这里也保留了艾黎来中国之前的许多遗迹。他从13岁在这里就学,到18岁离开。艾黎每天要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间,勤快地帮助父母在农场中收捡鸡蛋、挤牛奶,风雨无阻。这里还保留着艾黎的父亲担任校长的学校,门楣上标注着纪念题词。
  艾黎就学的学校,已经被政府开辟为艺术中心。布鲁斯·哈丁先生不仅是艾黎思想的研究学者,还是研究建筑的学者,他出版过基督城老建筑的专著。我们几位成员,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基督城,并不熟悉艾老来中国之前的详细经历。难得的学习机会,自然不会错过。通过卡caroline校长的翻译,三位友人一一解答了我们的提问。
  与基督城友人的座谈内容非常丰富。他们从新西兰总理即将访华开始,谈到中新友谊的重要性,特意提出新西兰应该加强对中文的学习和普及。为此,他们还准备以新中友协分会的名义向议会和政府提出具体建议。谈到对艾黎精神的传承,他们诚恳地要求工合国际代表团介绍中国的做法。团长顾晓东交代我们马上落实,并把国内各地的具体情况汇总,与新西兰朋友进行交流。我感觉,这些友人确实有远见卓识,也体会到了民间交流的重要性。
  交往中,我知道了大卫·亚当森先生原来在政府中从事外事工作,个人藏书已有五千多册。他要赠送我一本藏书《路易·艾黎》,并愿意收藏我写作的《西迁!西迁!》,真使我惊讶。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不仅他知道宝鸡有著名的“洞穴工厂”,凡有新中友协城市的人们也都知道,因为这和艾黎有关系。
  归国前的忙碌
  时间真紧。代表团既要与新中友协主席黎开盛、副主席范淼、工合国际副主席荣大伟探讨新形势下发展中新友好关系,还要参观坎特伯雷大学、西湖女高和卡caroline校长等人开办的几所学校,更得挤出时间访问寄宿学生的主人家。
  新西兰的教育形式多样,机构健全。有许多适应留学生的游学项目,而研学机构则有定制化的各种服务对接,学生的选择范围也宽泛。
  荣大伟和莫里斯陪同参观的坎特伯雷大学学科更多,科研项目适合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所学校的实验室中,我们有幸看到了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
  校方请来陪同我们参观的中国留学生中,就有来自甘肃临夏的回族沙姓同学。路过一间教授办公室时,荣大伟特意告诉我:这是当年工合国际副秘书长刘国忠留学时其老师的办公室。
  在莫里斯位于农场的家中,熙熙攘攘地集中了许多中外朋友。汪小英女士特意用艾黎改制的纺纱机表演了纺线。她指着这部纺纱机,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几十年前发生的柯马凯之母因纺纱机而结识了艾黎的故事:当年,伊莎白在川西某县城搞农村调查,买到一部与众不同样式的纺纱机,刚出城门就遇见另一个外国人,这位外国人告诉她,这部机器是他改制的,这位外国人就是艾黎。正是这部机器,使得他们结识。谁也没有料到,两位“老外”会为中国奋斗了几十年。
  告别的时刻,宾主依依不舍,相互赠送书籍和书法作品。中国代表团赠送的纪念品是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专门用中文书写的条幅。
  别了,长白云的故乡!别了,艾老的故乡!飞机的轰鸣声中,我的耳畔回响起我们会见的社团“和平之友”成员乔智兵说过的“在新西兰的华人应该为两国友谊多做点实际工作”那句话。是的,“努力干,一起干!”中新友谊任重道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