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礼乐文明传承三千载
本报记者麻雪




  
  周原,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的美丽典故与传说;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在此以德治国,“厚德载物”的周文化由此远扬;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创造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文明……穿越时光的履痕,如今,周原的光芒依旧。
  正值暑假期间,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孩子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岐山周文化景区、宝鸡周原博物馆等地研学,在“游”与“学”的结合中,全方位了解发源于宝鸡的礼乐文明。小游客们可以在这些礼仪文化浓厚之处,身穿华服,研习周礼文化,体验传统民俗,共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约。
  宝鸡被誉为“礼乐文明的摇篮”“周礼文化的发源地”,就让我们一同领略她的魅力与影响吧——
  宝鸡是礼乐文明的摇篮
  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乐文明便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
  岐山的古卷阿,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诗经》中有美丽的诗句,“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这句诗流传度很广,因为这里是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因为,《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本身的魅力;更因为卷阿这个地方本身的历史文化厚度,也因为这里目前是岐山周文化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领略周韵。
  宝鸡的周原考古基地位于古老的周原大地之上,在如今的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基地位于周原遗址,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西周时期周王朝的都邑聚落之一,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
  所以,我国多位研究周文化、先秦文化的考古文博专家云集于此。曾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现任北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的孙庆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庆伟曾经在本报记者的一次采访中坦言:从2003年开始,经常带学生去周原考古实习,在考古学领域里,自己已经是个老周原人了!
  “宝鸡是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这是孙庆伟通过研究,带着对周原、对宝鸡炽热的感情,早在前几年所做的总结性评价。这句话既有学术价值,又不乏赤子深情。孙庆伟曾说,我们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就如同一条河流,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有波动的,而周文化就是这条大河中的一个水位高峰。
  “我们说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周文化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代表,而周文化的特征就是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就可以视为我们中华文明中的最核心部分。”孙庆伟继续阐释道,礼乐文明背后的文化含义,礼的内核是社会秩序,是辨明人的亲疏远近,界定物的大小、多少等;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周文化最精明高妙之处,在于乐,乐是和谐,是用来调解社会秩序的。一个社会没有秩序是不能称之为社会的,如果没有乐,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周公制礼作乐,不是指简单地铸造青铜礼器,或是制作一首音乐,而是一种治国的思想和方法,有着经天纬地之道。礼乐文明影响深远,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现实意义。
  “仁德”之义影响深远
  近几年,不少古装电视剧中,提到“周文王以德治天下”“文王泽及枯骨”等典故,说的都是周代时提倡的“仁德”之义。
  在《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以及相关的现代影视剧中,周文王总是以“仁、德”的形象出现。其实,这不仅是周文王的形象,更是周文化的核心内容。 
  “周文王泽及枯骨”的典故发生在岐山,文王路边偶遇枯骨,命人将其厚葬。这体现了周文王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在宝鸡还流传着一个“虞芮之讼”的典故。在宝鸡石鼓山景区,有一组雕塑展示的就是这个典故。
  西周初年时,两个小诸侯国虞国和芮国相邻,争夺一块土地。两国国君决定前往西岐,去找威望高的西伯侯姬昌评理。两人到了周原,发现这里耕种的农人相互谦让地畔、走路的人相互礼让道路,周人的一举一动有节有礼、文明和谐。虞、芮两国国君颇受震动,并反思自己,放弃争执。
  如今的岐山贺家村、礼村一带,据传是“虞芮之讼”的发生地,这个典故传达的是仁义、礼让之风;在宝鸡还流传着“画地为牢”的故事,传达的是自思己过、诚信守义之风;在岐山的京当镇一带、陈仓区的吴山以及江苏无锡流传着“泰伯奔吴”的故事,传达的是以大局为重的礼让之风……
  在宝鸡,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时至今日,宝鸡人依然崇尚“礼让”“仁德”之风。
  “周人执政理念中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以德治国。”孙庆伟谈道,这与周王朝的成长历史相关。周人自称为“小邦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克大邑商,周武王、周公兄弟由此居安思危,深深体会到“皇天无亲”,从而提出“惟德是依”“惟德是辅”的深刻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然社会的发展是不会偏向谁的,只会站在有德者的一边。所以,周公说“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就是说,人不用对着水照镜子,应该以民心为镜子,从中即可知自己的得失。
  崇尚厚德彬彬有礼
  行走在宝鸡的乡间,会在不少院落前看到“厚德载物”“诗礼传家”“恩济乡闾”的门匾,传达出浓郁的周文化、《诗经》文化气息。
  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的先秦史博士王向辉谈道:“周,对现代社会最大的贡献是礼乐文明,中国人强调礼乐之邦,礼乐的概念就来自西周。”王向辉生动地讲解道:“周公面对诛灭殷商、统治天下的需要,认为,马上打天下,安能马上治理乎?周公给出的答案是,用礼乐宗法制度。今天我们常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既读孔孟之书,必知周公大礼,也把男女结婚说成行周公之礼,这都说明周公制礼,是来自于对中国人文明的塑造。周礼中提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民为邦本’等治国理念,无不散发着巨大的魅力,周人用‘尊尊、亲亲’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巧妙地把中国人的血缘家族推导为家国合一的崭新政权模式,让家国意识成为中国人身上永不褪色的印记。”
  由大到小,由宏大至细节,来说说贴近我们生活的婚礼,也就是古人说的“周公之礼”。婚礼,是周礼的一部分,影响极为深远。三媒六聘,是周礼中的重要礼俗,在周代之前,男女的结合缺失社会文明礼仪意义。在经过几千年的长期演变后,三媒六聘进行了实用的减缩,并在今天的婚礼中仍然有体现。
  婚礼,关系着每一个家庭,更关系着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宝鸡作为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来周代婚礼的各个环节经过了不断简化,但是仍有遗存,成为和合乡里、拉近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民风礼俗。
  礼乐文明的影响之下,几千年来,形成了每个人一生中需要不断恪守和修正的行为准则,维护了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良好秩序。如今的宝鸡人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常常用是否“懂礼”来评价,可见对礼仪、文明十分看重。
  三千年前的礼乐熏陶,让人们崇尚厚德载物,注重宽厚温婉、彬彬有礼,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