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宝鸡高新区磻溪镇新站村——
从密畤祭祀遗址到现代文明新村
本报记者罗琴
    新站村的文化长廊

    村上出土的文物

  
  宝鸡高新区磻溪镇新站村,地处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先后挖掘出秦汉时期祭祀、房址、灰坑等60余座,据考证,这是距今2600多年前的密畤祭祀遗址。这个遗址的发掘,为专家讨论秦汉祭祀年代分期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而在延续历史发展的文明脉络中,新站村还建起道德讲堂、整治村容村貌,树立文明新风,勾勒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考古发掘密畤祭祀遗址
  6月6日,记者在新站村看到,台塬上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田地里的花椒树挂满了泛红的小果,精致的鹅卵石拼图、大碾盘造型,点缀着两侧道路,让这个小村庄处处充满生机。
  在这片沃土上,地上种着希望,地下埋藏历史。
  “据考证,我们这里是秦宣公时期的密畤祭祀遗址。”新站村党支部书记支小娃告诉记者,自2018年起,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市文物局等单位在村子勘探到1400余座祭祀坑,2020年发掘出各类祭祀、房址、灰坑60余座,祭祀遗存内涵丰富,分布具有很明显的规律性,与在宝鸡地区发现的血池、吴山祭祀遗址大同小异,都是密畤祭祀遗存。
  支小娃说,新站村祭祀遗址被称为下站遗址,其名称来源于村子合并前的下站村。该遗址面积约23万平方米,祭祀坑有50余座,坑内有用于祭祀的马骨、牛骨等。支小娃感叹地说:“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队的领队游福祥曾经告诉我,100米的长条形坑就能放置大概50头牛的牺牲数量,而他们发掘出长条形坑足有上百条,可见,遗址的牺牲数量多么惊人。”去年,考古研究人员再次进行发掘,在发掘出土大量牛、马祭祀牺牲外,还有瓦当、玉器、青铜器、金器等。
  支小娃解释说,据《史记》记载,在渭河南岸只有一处畤,“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这里的“渭南”是指渭河南岸。而在这里发掘出土汉代陶文“密”字,与血池祭祀遗址出土的“上畤”、“下畤”陶一样,都是刻画在陶制容器上,应当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意义。因此考证,下站祭祀遗址应是雍五畤之一秦宣公所建密畤,遗址延续使用到西汉时期,至西汉晚期王莽改制被废。“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现在都收藏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工作站内,遗址的发掘也让我们感叹秦汉时期文明的繁荣。”
  密畤祭祀遗址,让村民们仿佛穿越历史,看到秦宣公韬光养晦、审时度势、与晋一战威震四方的霸气,秦宣公低调爱民、聚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如今依然让人受用。
  弘扬道德新风传递文明风尚
  文物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护文物是每个人的责任。新站村村委会副主任程列堂在采访中说,每次考古队来村上时,村民都会积极主动配合考古发掘的挖坑、垫土等。他说:“村民都说,能在咱自己的地里挖出宝贝,大家伙都觉得很荣幸。”
  去年,新站村建起了60平方米的道德讲堂,村上的好人好事、红白喜事都要拿到道德讲堂上说一说。“新站村村民纯朴实在、村风文明,在弘扬勤俭节约的新风下,村上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都会提前报备,我作为理事长,也会和村上其他干部共同帮助村民协调宴席、车辆等,村上基本不存在大操大办的浪费现场。”支小娃说。
  行走在新站村,在公交车站、休闲长廊、文化广场等地,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文化氛围浓厚。“从2019年起,村上年年评选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四美家庭’等先进,32岁的村民毛盼红照顾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常年如一日,毫无怨言;60岁的支小忙给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做饭洗衣、换尿不湿,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让老人穿过脏衣服……村上的好人好事年年涌现,大家在感动之余,也能潜移默化地遵守村规民约,我们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新风尚,发挥榜样效应,如今的村风更加向上向善!”支小娃说。
  在田间地头,1300亩成熟的麦子正等待收割,1480亩的花椒挂满枝头。支小娃告诉记者,村上坡地多、光照充足、温差较大,为花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6年,村上积极发展花椒产业,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支持、技能培训等方式支持农户种植优质品种“大红袍”花椒,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花椒园。在鼓励村民扩大花椒种植面积的同时,村上还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成立了花椒种植加工合作社,有效解决了村民花椒的储存和销售难题。支小娃介绍,他们准备开发花椒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花椒产业的附加值,让小花椒成为
  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