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玫瑰产业园区,工人采摘玫瑰。
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帐篷营地里,市民享受田园风光。 孟夏,走入秦岭北麓、清姜河畔的青山绿水间,满目苍翠,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彩的水墨画中,勤劳的渭滨人立足特色资源,亲手“绘制”出一片五彩缤纷的现代田园风光。
循着花香,市民在高家镇上川村游玩“打卡”、到神农镇樱桃园采摘、来石鼓镇现代农业园或桃花源度假村游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渭滨区处处有景、处处景美,让市民近郊游有了更多选择。
今年以来,渭滨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县域经济促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以农业增产、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轴四点”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这里,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未来无限美好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定务实之举产业兴旺荡起“一池春水”
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独具魅力的地域名片,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渭滨区按照抓县域经济促乡村振兴的思路,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持续筑牢产业发展“蓄水池”。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石鼓镇的石鼓现代农业园,尚未成熟的“绿宝珠”初现雏形,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惹人爱怜。数十名工人正在疏果剪枝,忙得不亦乐乎。
石鼓镇石咀头人祖亮亮是其中务工的一员,他在园区干了十年时间。“平时在园区干些除草、浇水、修剪、施肥的工作,进入每年葡萄临界期,主要是绑枝、疏花疏果、套袋等,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园区管吃管住,每月能挣4000元,很不错。”祖亮亮说。
“园区目前已建成高品质葡萄示范园400亩,带动脱贫户13户,吸纳当地长期农民工30人,直接带动当地农民800人就业。”石鼓现代农业园负责人宋春来说,目前园区已在宝鸡高新区、千阳县、麟游县推广经验模式,预计带动6个镇15个村葡萄产业发展,规模达3000亩,为全市乡村振兴村企合作打造新的利益分配模式。
产业“造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而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特”制胜。
“我们坚持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的思路,坚持做大做强以‘渭滨五宝’为代表的十大特色产业链,金耳食智慧云仓、林麝养殖基地、龙山玉珠现代农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该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同时逐镇逐村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对全区44个村逐一研究确立主导产业,并发展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3个,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成熟运行机制下,创新“代建代管代销”的产业模式,持续提升产业附加值,共享收益红利,带动产业做大做强。
如今石鼓镇农业产业观光园、神农镇千亩樱桃沟、高家镇千亩猕猴桃和万亩花椒等特色产业纷纷发展壮大,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竞争优势和较高的经济收益,为各镇村及脱贫群众带来美好“钱景”。
谋发展之策
农文旅融合奏响“田园牧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述的地方,每每读起,都会令人神往。
在渭滨区,也有一处因桃园而知名的地方。地处石鼓镇龙凤山村四组,与城区相邻,四面环山,其间桃林遍布,桃花源度假村就位于这一曲径通幽处。
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时,游人如织。“小桥流水、曲径相连,四围皆绿、竹兰梅松。没想到市区近郊还有如此美景!”一位来游玩的市民开心地说。
“这是我们租赁当地空置的学校进行修复改造,打造出的一个农文旅综合体生活方式平台。”该企业负责人说,虽说刚刚开业,但慕名而来休闲游玩的人特别多。
无独有偶,在神农镇,位于太平庄村一组的秦岭四季春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是一处集观赏性、参与性、娱教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富有田园风情的地方。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项目一期田园体验区已完成,建有高端设施大棚7座,种植高端大樱桃,形成采摘、观光综合体验区,同时还改造当地原有建筑,打造出一个特色餐饮网红打卡地。此外,这里别具一格的帐篷营地,让市民不用走远,就能享受田园生活。
“我们在发展中灵活运用联农带农办法,带动太平庄村、竹园沟村脱贫户20人、一般农户15人就业,每月每人工资3000左右,同时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近20万元。”该项目负责人刘云说,“五一”前夕试营业,天天都游客爆满,这种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值得期待。
“乡村旅游,特别是近郊游已成为当下乡村振兴中的一条新路子,我们把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巩固提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建设成效,通过打造8个网红村和1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及茵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晁峪河乡村旅游综合体等,让农文旅融合的路越走越宽。”该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铺幸福之路从容运笔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谋划实施涉农项目35个,总投资2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8亿元;
一季度,渭滨区涉农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亿元,开工率达85%;
……
今年以来,渭滨区严格按照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抓紧抓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让乡村美景随处可见,更是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老百姓心中满满的期待。
渭滨区高家镇上川村地处西山,晁峪河穿村而过,风景秀丽。但过去,这个村子污水乱排、杂物乱堆,影响了村子的“颜值”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村里集中治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河塘沟渠的生活垃圾,并新建水冲式公厕。
此外,还建起垃圾分类屋、垃圾收集箱、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修建文化墙、排水渠、垛口墙、漫步道、荷花池,使得村子大变样。
乡村美了,发展也得跟上。环境优美,而且距离城区不远,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让上川村“改了行头、换了新颜”,这个“穷山沟”已变为市民休闲度假的“网红村”,并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宝鸡市十大最美休闲乡村”之一,当地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在家门口旅游营地务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根本在农民,只有乡村建设更美、产业更加兴旺,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才能真正实现振兴。因此,让农村群众端稳饭碗、鼓足钱袋,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底线要求。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渭滨区在认真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构建了“四网联动”精细化动态排查、多措并举精准化即时帮扶、“三级协同”高效化解除风险的“三步走”筑牢防止返贫底线监测帮扶工作模式,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
特别是《渭滨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帮扶政策“明白纸”》的制定、宣传和运用,让相关部门对监测对象的帮扶更为高效。
石鼓镇龙山河村农户张某,因突发十二指肠癌,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今年4月,在看到镇村宣传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后,他通过手机App进行了申报,当天镇村干部就入户核实,并按照监测户识别程序,通过农户授权承诺、部门信息比对、民主评议和公示、区级审核批准和公告,将其纳入了监测对象。目前,相关部门已为该户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并开始实施。
“乡村振兴不仅要抓实抓牢产业发展,更要聚焦脱贫户因各类原因出现的返贫现象,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坚决做到脱贫不脱帮扶,发展不能掉队。”该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一路耕耘,一路前行。渭滨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从容运笔、加速前行,在逐梦田野的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