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迪社区开展为老年人免费理发活动
市民政局“四型”社区合力团在英达路社区开展活动
引渭路社区院落板凳会 出门15分钟之内,购物、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拿起手机,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知晓社区事、解决烦心事;共建共享的“微治理、微协商”,让居民身边事自己说了算……这些正是我市加强社区治理取得的成绩。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要求,以开展“平安型、便利型、美丽型、幸福型”四型社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模式、营造共驻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具有宝鸡特色的社区治理之路,释放了基层治理活力。
夯实治理基础激发社区发展新活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不断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我市坚持把自身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基础保障,精心打出了“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素质过硬队伍、厘清各方职责边界”组合拳。
闲暇时间,约上几位好友一起去社区服务站画画、看书,是家住金台区马营家属院的陈桂莲老人退休后最喜欢做的事。她说,社区就是居民家门口的乐园,不仅有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等功能齐全的活动场室,还有物美价廉的老年大食堂,守护居民健康的理疗室和中药房,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多彩。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础“细胞”。为了给居民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我市大力推进城镇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近年来先后投入2.7亿元,实施了1013个建设项目,让“六室三站一场一中心”成为社区的标配,方便居民在社区读书学习、娱乐休闲,大大增强了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为了让居民“少跑路、不跑路”,我市深化“网上办、立即办、代理办”改革,建设市级“智慧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配套智慧微社区服务云柜、智能政务一体机等智能终端,建立了集公共服务、智慧党建、公告资讯、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金台区打造“金心办”特色品牌,利用“智慧社区”App加载“零跑腿”和远程核查事项121项,为群众提供“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指尖”代替“脚步”,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区队伍建设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工程。为打造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去年,我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78名社区专职人员,围绕选配有制度、待遇有保障、评价有导向、发展有空间的目标,全面建立起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为社区工作人员赋能,促进干部能干事。
打造“一刻钟生活圈”全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生活超市、美容美发店、快递驿站、移动餐车、家电维修店……在宝鸡高新区渭水苑社区辖区内,有固定店铺47个,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幼儿托管等安全放心、内容丰富的生活服务。辖区内及周边还有银行、电信、燃气、热力等11个公共事务服务网点,居民出门步行一刻钟内即可到达,十分便利。
宝鸡高新区渭水苑社区以群众需求和满意为着眼点,高标准打造居住舒适、出行便捷、服务优质、健康随心、文化共享等五个“便民服务圈”,以社区居民为“圆心”,以步行15分钟左右的距离为“半径”,在社区里“圈”出了一个个能够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幸福圈”。
和渭水苑社区居民一样,现在全市各个社区的居民都享受着触手可及的便利和近在咫尺的服务。居民走出家门,15分钟内,可以到菜市场、便民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可以在书屋品尝精神食粮,又或者在某个健身运动场挥汗如雨……健身、医疗、救助、购物、餐饮等一系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服务都能得到满足。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15分钟便民生活圈”已然成为我市各个社区的重要标配,成为居民高品质生活的组成元素。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居民身边小事抓起,聚焦健身难、看病难、如厕难、停车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快社区周边综合超市、便利商店、生鲜超市、邮政电信、保险金融、燃气电力等服务网点布局,完善物流配送、快件寄递、资源回收等配套设施,实现网上购水、购电、购气、购暖全覆盖。指导社区设立老年大食堂、老党员工作室等特色服务场所,打造群众文化、医疗、助老、缴费、服务“五不出社区”,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居家、出行、办事便利感。
强化居民自治搭建群众议事协商新平台
没有会议室、没有讲话稿,就在居民家门口的院子里,搬来几张板凳,大家伙围在一起开展居民议事。居民将自己的诉求一一说出,现场街道人员认真倾听、记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在市区中山东路街道,这样的“小板凳会”可谓屡见不鲜,一场“板凳会”解决一个社区治理难题。通过“板凳会”的形式,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从“做群众工作”到“由群众做工作”,让群众唱主角,干部当好记录员、解答员,集群智、聚众力,把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把群众放在社区治理的核心位置,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是我市创新社会治理的新亮点。近年来,我市突出居民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程序合法的民主协商机制。建立社区民主议事会、院落联合自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立足微观层面,扩展民主领域和协商范围。通过社区“心愿墙”、院落“板凳会”等形式,落细落小协商内容,群众在小区、楼栋之间开展协商,以自治方式解决身边大事、要事、难事,化解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民主体现在社区治理全过程,形成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一起办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同时,积极推进实施“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让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得到反映、采纳、尊重和肯定,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持续增强。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各社区创新治理的“新招”不断,居民小区内“一米田园”“螺丝钉互助团”“红色小院”等“微治理”创新举措遍地开花。
我市还充分发挥居民公约“小宪法”作用,大力开展居民公约进社区、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活动,用公约管人管事,建立涉及环境保护、车辆停放、垃圾分类处理、文明饲养宠物、噪音扰民等方面的“一事一约”1000多个,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居民自治能力。
从社区阵地到服务升级,再到居民当家作主,我市不断扩大群众的“幸福圈”,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