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汤汤渭水写蒹葭
本报记者麻雪
    水光云影

    夕照粼粼

    渭水青绿

    小景怡然

  这条大河奔腾了几千、几万年,浩浩荡荡!她从宝鸡穿城而过,如慈母哺育,润泽着这方肥沃的土地;似银带飘拂,实现一河两岸人们诗意、浪漫的栖居。因为这条河,令城市水韵依依、风姿绰约;因为这条河,孕育了宝鸡三千年的诗礼墨韵。
  她就是“渭河”,流经宝鸡境内约206公里,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穿越关中平原,至渭南潼关汇入黄河,全长818公里。她在流经宝鸡峡时形成壮美的景观,山岩青绿、陡峭,一湖绿水,共山色相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渭河宝鸡峡是重要的节点,以此划为上游,宝鸡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宝鸡峡位于市区西边,如果说,去那山色之间,是去领略自然的浩瀚与壮丽;那么,在城区看金渭湖,则是感受宝鸡的水韵清流,感受城市灵动的眼睛、温润的梦。
  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渭河拦河闸工程于2004年竣工下闸蓄水,市中心形成140万平方米的水面,即金渭湖。至此,一方湖水润泽一座城已有近二十年。
  漫步在金渭湖边的健步道,正是浅夏悠悠的时节,湖水逐浪,素雪飞花,清波流香,良辰美景尽在这水润花香的故里。
  沿金渭湖边的健步道向东而行,汤汤渭水边,风吹动了河岸的蒹葭,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歌谣声中,一位婀娜的姑娘伫立蒹葭丛中。三千年前一位不知名的诗人路过,吟诵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成就了《诗经》中最为经典的篇章《蒹葭》。
  “渭河百里画廊”工程的建设,让近几年宝鸡渭河两岸的人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渭河公园、生态园和口袋公园等随处可见,移步易景。《蒹葭》中的娓娓情愫,唐诗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在渭河边都可找到足以安放诗魂的故园。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座包容、美丽、开放、宜居的城市,如今正以最新、最美的姿态迎接来此安心、安居之人。
  宝鸡市区渭河之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廊桥之南的石鼓山上,便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华石鼓阁,这里是周秦文化、礼乐文明的展示之地。5月13日至14日,以“看中国来宝鸡”“畅游美丽宝鸡共享幸福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宝鸡市文化旅游节,将在青铜器博物院广场开幕并举行系列活动。
  在石鼓山上俯瞰渭河,汤汤之水从容地流淌在阳光下,碎玉洒金一般,丰腴、充满希望地在宝鸡安澜而驻,为这座城市蓄满秀气,又带着美好的记忆逶迤东去。
  她一路奔流,吸纳了清姜河、金陵河、石坝河、茵香河、千河、伐鱼河、石头河等支流,携带一路好风景,与天光云影共徘徊。
  渭河两岸有炎帝、黄帝的传说,展现着华夏悠久的历史;渭河及其支流孕育了周人的礼乐文明,以及秦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伐鱼河畔的钓鱼台景区记录了“文王访贤”的典故;千河边的“千渭之汇”景观区记录了先秦时期秦人建都于此的足迹,以及开创东进的步伐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眉县的渭河畔,高高矗立的“平阳阁”衔远山、映波光,与窈窕的“蒹葭姑娘”雕塑相映成趣;扶风的渭水边,一座古色古香的“传薪楼”倒映在潋滟水波中,“传薪”二字告诉人们,这里在东汉时期,有着马融“绛帐传薪”的传奇故事……
  在渭河两岸的阡陌行走,此时,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边可见乡村人家,细看农家门前的匾额,“诗礼传家”“恩济乡闾”“厚德载物”等传达出浓郁的周文化、《诗经》文化气息。这里的人崇尚文脉相承,书香与麦香、果菜香裹着烟火之气,融合出渭水边、沃野中的恬静美好。
  从周风秦韵中而来,顺渭河东流的步伐而去,沿河处处有景——有可供品读的千年典故景观,也有可供小憩的绿廊花亭。今日的宝鸡一条条河、一方方景,古典与时尚和谐相融,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秦山与渭水撑起的这座山水之城,正待八方来客!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