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浩正在检修自动上料机器人 本报记者郑晔李依涵
干焊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刺眼的弧光会灼伤眼睛、飞溅的钢花会烫伤手脚,守的是粗笨的钢铁,耳边是轰鸣的噪音……
然而,对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埋弧自动焊工雷浩来说,焊接世界神秘而又奇妙,今年49岁的他,干焊工快30年仍然探索不止,兴趣不减。“玩的就是这条焊缝!”从电焊到埋弧焊,从精进技术到开发工艺,从学徒到专家,雷浩先后参与西气东输、中俄东线、引汉济渭等重点管线及民生工程的制管任务,开展技术革新80余项,解决制造难题20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和创造价值1200余万元。
近年来,雷浩先后被评为技术能手、首席技师,近日,又荣获2022年“三秦工匠”荣誉称号。
热爱催生技能状元
1994年,雷浩进入宝鸡石油钢管厂,成为一名焊工,刚刚走出校门,面对埋弧焊、电工、制图等一个个扑面而来的陌生名词,雷浩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焊将”。
埋弧焊是一个全新的焊接专业门类。雷浩四处托人,从北京购买《焊接结构理论与制造》《焊接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焊接手册》等专业书籍,白天边干边学,晚上再一页页翻书,把书本知识和自己的工作体会记录下来。空闲时,他主动向师傅虚心请教,凭着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牛劲”,仅仅三个月时间,雷浩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埋弧自动焊接操作、缺陷识别等技术,操作技能也在不断延伸的焊缝中得到快速提高。一年后,他已经是岗位技术骨干、操作能手,大家称赞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事情。”2008年,在企业首届技能大赛中,雷浩凭借精湛的技能获得“成焊”专业第一名,被授予“技能状元”称号。
因为热爱焊工这份职业,雷浩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管线工程项目新产品开发试制工作,在西气东输、陕京四线、中俄东线等高钢级、大口径、多规格钢管的新产品研发中,雷浩担任主调手和主操作手,对焊接材料性能和埋弧焊工艺参数不断进行探索优化,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工艺匹配方法,既保证了理化性能又确保了工艺性能,优化了焊缝形貌,降低了焊缝高度。
在日常工作中,雷浩格外注重学习记录和总结,一直坚持随身携带工作笔记本,在完成每一项重点管线任务后,他都会整理总结出焊接工艺设置、焊材匹配、焊接规范调整、操作方法等系统的焊接技术资料,为以后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做好技术储备。如他所说:“只有历经坚持不懈的奋斗和经年累月的磨砺,才会有技能的提升。”
钻研诠释工匠精神
2000年,随着我国“西气东输”长输管线项目的启动,国家的能源管道建设迎来爆发期,给制管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产品研发升级的巨大挑战。作为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雷浩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潜心钻研高钢级、大口径、厚壁焊管生产技术,为新产品开发研究助力,使宝鸡钢管螺旋焊管新产品新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2022年,宝鸡钢管承接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陕西省重点民生工程——“引汉济渭”工程,而新产品超大口径钢管焊接部分的研发任务就落在了雷浩头上。这批直径超过3.4米的钢管,最大的工艺难度就在成型和焊接,如果焊缝质量出现问题,报废一根管子损失就高达数十万元,也会对国家大型工程管道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
研发刚刚开始,雷浩和他的团队就遇到了难题:焊缝始终难以达到要求,反复排查过程都找不到症结。雷浩知道,焊接每出现一个新问题,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拖延产品交付时间。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两个月时间里,尝试了十几种解决办法,终于发现焊接工艺不匹配的问题。找到问题症结后,雷浩大胆创新,尝试新工艺、新匹配、新方法,成功运用了焊接双工艺解决了生产质量的行业难题,实现了中国石油最大口径钢管生产技术新突破,填补了螺旋焊管技术空白;同时还解决了生产工序中的管端火焰平头、钢管管端焊缝自动修磨等10余项技术难题,使钢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近年来,雷浩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特长,从简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革新、小建议入手,开展“淘金行动”,引发节支增效的“头脑风暴”,对焊接设备进行了20余次改造,完成的导电刷改造,焊缝缺陷率降低10%,年导电刷材料消耗费用降低75%。每年节约各类材耗费用20万元以上。
如今,雷浩作为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积极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这些年,他开展“焊管微讲堂”技术交流20场次以上,培训5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一线操作技能人才,由他带过的徒弟有的已成为单位的生产骨干、技师、高级技师,有的已走上单位班组长、工长等基层管理岗位,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把困难化作新产品新技术的助推器”——作为一名埋弧自动焊技能专家,雷浩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雷浩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平凡工作的热爱。他人眼中的苦差事,雷浩却甘之如饴,主动担当,并取得了令人钦佩的好成绩。在我国能源安全的进程中,雷浩作为一名焊工,奉献的光和热,比弧光更璀璨,比焊件更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