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名绘查看产品 本报记者杨曙斌
自学知识打基础,勤奋努力增才干。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赵名绘,靠着一股勤学苦练爱钻研的劲头,不仅掌握了机床操作技术,还勇于创新实践,他如“弄潮儿”一般,行走在行星齿轮研发制造的前沿领域,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与机械结缘
“上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现在会与机械制造打交道。”日前,记者在位于渭滨区的陕西六环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见到赵名绘时,他这样说道。赵名绘2003年高中毕业后,不知报考什么专业的他,在一位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大学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他便成为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
四年之后,赵名绘成为国企的一名机床工艺研发人员。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赵名绘止步不前,他用心工作,积极钻研与实践,逐渐掌握了机床生产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工作之余研读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硕士并顺利取得学位。让工友们想不到的是,他还从2012年开始,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成功自学五轴机床的加工程序编制,成为该企业中掌握这一先进生产工艺的“牛人”之一。
“当时厂里会五轴机床加工技术的只有几个人,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赵名绘说,当时自己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既然是一名技工,就要在行业里向高端技术水平不断发起冲刺,虽然过程异常辛苦和艰难,但只要能够取得成绩,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这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钻研精神。
为难题求解
在机械研发制造领域,没有固定的“守则”,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诞生于百余年前的行星传动理念,便是目前业内一种居于前沿的新型动力传动技术。
2019年,赵名绘进入陕西六环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初来乍到的他,在公司负责人王俊岭的悉心指导下,对应用行星传动技术实现“新动力传动”的创新研究惊讶不已。“想不到还可以那样应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赵名绘说,原来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行星齿轮技术,被六环公司用在风电、曳引机、电车桥等大扭矩工程机械以及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和高精度的机床功能部件方面,大大增强了同等精度上的刚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对赵名绘来说,全新的研究方向深深吸引了他,为此他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工作,很快便脱颖而出。2020年,赵名绘和公司技术骨干对刚研发的一款行星减速器进行精细化试验,发现减速器精度不够稳定,于是他们带着工人反复拆卸,但由于没有办法进行直接测量,便用最笨的办法进行对比替换,一个零件接一个零件排查了30多个,在半个月之后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即复杂形面过盈配合的问题。为此,他们便在产品生产环节中增加了一道专门的测量工序,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问题中找症结,不仅需要细致的思维,也是对自身“硬功夫”的检验。正是这样反复的钻研与探索,不仅让赵名绘对行星齿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研发中也更加得心应手。
让专利发力
对企业来说,在面向未来的技术战场上不断进行开拓,便是在行业内不断取得先机的第一步。
“数控转台功能实验的电机怎么安装?”“数控加工程序,给我帮一下忙!”……记者采访时,赵名绘的电话几分钟就要响一次。“我们的新产品研发工作每天都在进行,因此工人在生产环节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赵名绘说,生产图纸看起来没问题,但生产出来之后问题却千奇百怪,这就需要从源头一次次进行思考和研究。
随着思维不断开拓和在机械制造行业工作的经验不断丰富,赵名绘对减速器和电机的理解有了全新的想法。赵名绘和技术人员在进行行星齿轮的研发中发现,可以把差速器、电机等部件进行融合,便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研发,经过三年时间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获得成功。2021年,他带头发起三项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为:一种横置同轴差减一体电动桥,一种圆柱齿轮差速器,一种内置圆柱齿轮差速器的永磁同步电机。
赵名绘说,这三项专利技术都是在车桥上使用,均为行星齿轮应用的技术创新。由于突破了原有的设计思路,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不但产品更稳定,而且更能达到设计和客户的需求。
技术领先,必将带动企业效益的大提升。面对国内外的客户,现在六环公司的生产订单越来越多。赵名绘表示,作为一名高端技术研发人员,无论何时对产品工艺的要求都必须严格,公司的产品能够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显著提升社会效益,让客户更满意,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只有生产出过硬的产品,才能立足于宝鸡,叫响陕西,打造出过硬的民族品牌。”赵名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