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家住茵香河畔
◎刘永强
  我第一次与茵香河接触,是在40年前,也就是1983年。那年我刚毕业,和单位的一帮朋友去鸡峰山玩,在来去的山路旁,一条小河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小河水不大,流不急,不与山争奇,不与花斗艳,内敛而低调,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婉约低吟。下山时,我们还喝过它的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条河叫什么名字,也许只因为它太过普通,没人告诉我们,也许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要知道它名字的欲望。然而,没想到的是,它如今会这么有名,以至于我们都得仰视它,它的名字就叫茵香河。
  与茵香河的亲密接触是从2016年开始的,那年我搬到了天玺台小区,茵香河从小区流过,汇入渭河。我每天都会走路健身,往南,最远走到天台山景区门口;往西,上石鼓山、太阳市;往北,经陈仓老街,过东岭廊桥,到宝鸡大剧院。天天如此,茵香河也每天陪伴我左右。我每天用腿走着,也在用眼看着,用心感受着,感受着茵香河的呼吸,感受着它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讲,茵香河是在我的注视下一点点变美的、变靓的。
  刚搬到这里时是个夏天,晚上和邻居们一起开车去鸡峰山景区大门口乘凉,那时沿途没有路灯,景区大门口也是黑乎乎一片,去的路也全是乡村道路,有一大截还是沙石路,路也不宽,去的人多了还堵车。半道上的影视基地刚建设不久,也是我们唯一可以玩的地方,我们的老朋友郭鉴明曾邀请张纪中导演在这里拍出了电视剧《英雄时代》,讲的是炎帝的故事,拍摄所搭的景都留了下来,成了影视基地,后来还拍了几部戏。再后来,我们发现茵香河两岸的工地越来越多,茵香水镇、中华如意城、宝鸡宾馆、康养基地……一个个拔地而起,就连河两岸的山头上,也有了高档住宅楼、景观产业园。河两岸的道路也连成了网,花园、会所、住宅、喷泉、餐饮、商铺好像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去年,山口的环境治理及游客接待中心的建成,66路公交车的开通,又让人为之一振。与此同时,游人也越来越多,在这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多。今年春节期间,这里打铁花、灯光秀,一时人潮汹涌,蔚为壮观。报纸上、电视上、网络里,经常能看到茵香河的景色,听到茵香河的名字。茵香河,成了宝鸡的网红打卡地。
  有水必有山。茵香河不长,从头到尾只有20公里,但它依傍的邻居、牵手的大山,却个个不同凡响。先说茵香河的源头天台山,它是中华始祖炎帝出生成长的地方,炎帝在这里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日中而市,遍尝百草。再加之它“平畴突起三千尺”,浓缩秦岭山脉风光于一处,峰峻、谷幽、绿翠、水碧,气象万千,是宝鸡的十大名山之一。茵香河流经的鸡峰山,是整个天台山景区的主要景区之一,被称为宝鸡山。
  而茵香河汇入渭河的入口处,西岸便是石鼓山。石鼓山,这里也是以前陈仓山的一部分,是秦岭山脉在八百里秦川唯一一处一头扎进渭河的地方,俗称老龙饮水,位置极佳。它地貌上的特殊,决定了它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唐朝时,一个放羊的老汉在这里发现了十面形似鼓状的大石头,这就是我国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石鼓。石鼓被誉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康有为称其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上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它记载的内容为秦始皇一统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是篆书之祖,被历代书家看作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被誉为“书家第一法则”。石鼓真品目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山上石鼓阁内现展出的十面石鼓虽然是复制品,但也让宝鸡人与石鼓有了面对面的交流。石鼓山上的青铜器博物院,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青铜器为主题的博物院,它里面的展品无一不是国宝,它的镇馆之宝何尊,其上雕刻的铭文有“中国”二字,这是这两个字作为一个词组,在文物中最早的记载。“看中国,来宝鸡”已成为宝鸡的对外宣传口号。当你发现这几个对中国、对宝鸡有着巨大影响,声名在外的几处地方是经茵香河串起来时,就会发现茵香河厚重的一面。茵香河水自带书香!
  对于我来说,茵香河就是我家的后花园。如果没什么意外,我决定不再搬家了,我的余生就在这度过了。当然,我也会邀请朋友们来,来我家的茵香河畔,喝酒,品茶,赏花,玩水,论道……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0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