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祠堂被村里人保护得很好 刘保科介绍祠堂牌匾 祠堂被列为陈仓区文保单位 本报记者罗琴
陈仓区县功镇下河西村有座初建于明代,经过历次修缮的祠堂,有位神勇将军的传说故事。如今,村里人团结和睦,有着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村民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用勤劳收获着欢乐与满足。
神勇爱民贤将军
3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下河西村。正值山花烂漫的春季,位于路边的村庄被嫩绿的柳叶与粉红的桃花簇拥,洁白的村舍墙壁,蜿蜒的小溪流水,处处透出新农村的美丽多彩与欣欣向荣。
“‘张家房,马家墙,王家石条丈二长,刘家有个祖先堂’,这是流传于县功镇的一句俗语,说的就是我们的刘家祠堂。”在下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广魁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刘家祠堂门前。只见高大的门楼两旁各有一棵参天柏树,一通石碑上刻着“宝鸡市陈仓区文物保护单位下河西村刘家祠堂”等字样。从石碑内容可以看出,“下河西村刘家祠堂”于2016年被陈仓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祠堂,这里殿房三间,为两进式,占地四百多平方米。精细的雕刻、文雅的牌匾,彰显出祠堂浓厚的历史气息。今年70岁的祠堂管委会会长刘广生向记者介绍,相传村里的刘姓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前些年修缮祠堂时,有人在房梁上看到刻有明正德三年的字样。”
紧接着,刘广魁带记者来到祠堂后花园“怡心园”内的一通石碑前,据推测,这是古代刘云会将军的墓碑。记者看到,石碑上刻有“诰授武翼都尉,字云会,陕安镇城守营游府”等字,右边的小字上依稀能看到“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四月”的字样。
今年55岁的村民刘保科解释道,相传刘云会将军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擅长习拳弄棒,武艺超群,后步入仕途。当时刘云会屡立战功,被封为武翼都尉后衣锦还乡,为三品武官。刘保科说:“关于刘云会神勇的故事在村里有好多传说,后辈们也都很喜欢听老人讲这些故事,每每讲到精彩处,大家心中都感到无比自豪与崇敬。”
后辈效仿修品格
采访中,刘广魁告诉记者,下河西村有村民573户、2300多人,大多数姓刘,大家遇事共同商量,有困难相互帮衬,邻里和睦,尊老爱幼。
“不仅是老一辈人相互尊重,就连村里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这份孝道与和睦。”刘保科感慨地说,每年,不论是打扫祠堂,还是悬挂祖案,年轻人都能热情参与。
“村里一个27岁的小伙名叫豆豆,不仅对父母格外孝顺,还常常主动帮助邻里,谁家有个难事,他都愿意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义务劳动、捐钱捐物也都是常事。”说到现如今村里年轻人的品格,刘保科竖起了大拇指。
下河西村人讲究孝道也热爱文化。村里老人刘西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了族谱,今年73岁的刘孟喜能写会画,族谱中为将军刘云会的威风神勇配了画。刘孟喜回忆,小时候,村里没有学堂,他们就在祠堂里读书学习。长大后,他也在村里当起了老师,教孩子们绘画。
刘孟喜说,传统文化的浸染是无声的,祠堂里的砖刻、木雕、壁画都令他沉醉。他常常拿着铅笔临摹这些图案,在观赏、勾画祖案的过程中,刘孟喜更加喜爱文化,也深知优秀的后辈人不仅要尊祖爱家,更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后代。
团结向上树新风
暖风轻拂,村中的一排排红叶李摇曳多姿,清香扑鼻。在下河西村村委会的墙上,赫然张贴有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典型事迹。“村里优秀的典型多,每年的评选大家还会相互谦让,这种友好和谐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好乡风、好家风。”谈到村中的典型,刘广魁颇有些自豪地说,村民团结,有积极向上的文明风气。
“村里的老人常常给儿女讲祖辈们耕读传家的励志故事。”刘广魁说,村里不仅有好乡风,还有勤奋好学的氛围,这些年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在教育、商业、文化等领域,开拓着各自的新天地。
走在村中的田地边,麦苗绿意盎然。在300余亩的柴胡地边,记者看到,高约30厘米的柴胡整齐排列,正沐浴着春风发出嫩芽。刘广魁介绍说,近年来,村上发展中药材种植,村民家家种起了柴胡。“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达25000元以上,听说今年的药材价更高,等到秋季,村民的腰包还能再鼓一点。”
顺着村中小路向前,一块平整的土地格外醒目,土地中间的河道里,一条潺潺小溪正唱着欢乐的进行曲。
刘广魁指着那片空地说:“下河西村距离市区约15公里,最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块露营基地,夏天时,大家在小河边烧烤纳凉、休闲喝茶,让城里人来这里感受生活的慢节奏。”
暖阳洒下金光,微风舒展着枝叶,文明乡风劲吹,下河西村正在向村庄更加美丽、村民更加富裕、生活更加幸福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