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春日的凤翔,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与之相得益彰的,则是凤翔人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范家寨一望无际的苹果树探出新绿,长青镇满眼青翠的大葱随风摇曳,红皮黄心的红薯已成虢王镇群众致富的“法宝”,伴着酒香味柳林镇万亩高粱让周边群众咧嘴笑……这一个个农业项目,不仅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更是凤翔人在实施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向前的“风向标”。
近年来,凤翔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科学部署、系统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抓县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
如今,凤翔人坚持苦干实干快干、努力干一起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中披荆斩棘、击浪前行。
聚焦关键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最近,凤翔区长青镇的群众特别忙碌,年前栽种的葱秧已长大,郁郁葱葱甚是喜人,村民在田间收获的同时,将大葱装车出售。
“长青葱、临河风,皮薄肉嫩吃一冬。”长青镇自古就有种植大葱的传统,如今,镇上因地制宜,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大葱种植,发展“一根葱”经济。“我们全区用1.5万亩土地发展‘一根葱’经济,今年目标是突破2万亩。”凤翔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长青镇石头坡村成立合作社,流转了800亩土地专门种植大葱,从育苗到栽植“一条龙”作业,3000多名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在自己地里给村集体“打工”挣钱。2022年,石头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
采访时,村上60多岁的脱贫户文虎正在村集体经济流转的地里忙乎着。文虎为啥心劲这么大?老人家扳指头一算账,去年给村集体打工加上分红和流转土地的钱,挣了3万多元,今年好好干,要给娃娶媳妇攒钱呢。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长青镇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该区实施的“书记项目”。去年,凤翔区创新提出“书记项目”思路,由区委书记带头,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包抓6个典型引领村,12名镇党委书记包抓19个重点推进村,160名村党组织书记具体抓好本村“书记项目”。
“每个村都有‘书记项目’,采取村分三类、精准定级、良性竞争、动态晋级、项目带动的办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该区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介绍,去年全区“书记项目”整合资金近亿元,吸纳社会资金2.1亿元。石头坡村的“书记项目”已产生纯利润超过150万元;城关镇六营村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之家及凤翔小吃体验街项目吸纳社会资金1.2亿元;陈村镇紫荆村、彪角镇三岔村种植小麦,收入都突破了30万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凤翔区委、区政府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坚持镇镇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的思路,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以22万亩优质苹果、10万亩高粱、5万亩红薯和“一根葱”经济为引领,统筹发展中药材、鲜杂果、大葱等产业,不断巩固拓展着“4+1”农业产业布局。
千亿白酒集群原粮基地、红薯全产业链、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计划、“一根葱”经济……凤翔区以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全力用特色最大化推动产业发展多元化。
守住底线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西有长青大葱,东有虢王红薯。在虢王红薯万亩示范基地上班的当地村民赵亮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与同事正在进行种苗栽植。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得知红薯基地需要人,就想着在家门口务工。”赵亮说,细算一下,除了每月基地发的工资,还有自家土地流转和村集体年底分红,一年下来比外出打工挣得还要多,关键还能顾上家,很不错。
让普通百姓端稳饭碗、鼓足钱袋,这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具体体现。据了解,去年该区紧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这一重点,通过培训招聘的方式,帮助4000余人找到工作。
“我们还强化公岗兜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858人,选聘生态护林员53人,全区认定就业帮扶基地11家、社区工厂10家,共吸纳劳动力就业3828人。”该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前不久,凤翔区卫健局给该区乡村振兴局发来一份通知,称监测到该区横水镇东白村一脱贫户近期有住院记录,建议网格员重点关注。接到信息后,负责该村的网格员立即前往该脱贫户家中了解情况,并及时帮助其解决生活、住院报销等事宜。
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凤翔区在认真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扎实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
“区上成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专班,抽调6718名镇村干部担任网格员,按照‘一天一户一小时’要求常态化抓实入户摸排,同时19家区级行业部门每月比对数据、推送预警信息。”该区乡村振兴局相关同志说,对监测户科学制定“一户一案、一人一策”,综合落实帮扶措施。对帮扶超过6个月、收入稳定的监测户,严格按照程序消除风险。
紧盯重点,坚决做到把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样才能让群众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夯实基础整治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环境美了,卫生好了,游客也多了。”兔年春节,“中国泥塑第一村”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成了旅游胜地,每天吸引着数万名游客前来观光。
虽说春节已过,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却络绎不绝。“春节期间,我们接待游客量达20万人次,最近游客量有些下降,但只要天气晴好,每天少说也有千八百人。”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军强说,用手艺吸引人是一方面,关键得靠新农村新面貌留住人,如今村上环境卫生“软硬件”跟城里没啥区别。
走进六营村,随便一户农家,屋里色彩艳丽的泥塑作品琳琅满目,桌椅板凳摆放整齐,家具一尘不染,厨房清清爽爽,卫生间铺着地砖,水冲式厕所更加便利,还有全套的沐浴设施。
“‘厕所革命’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也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习惯,干完活,在家舒舒服服冲个澡,冲走一天的疲惫。”一位村民说,六营村家家户户屋里干净、屋外光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是最好的“底色”。近年来,凤翔区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三美一高”乡村创建,聚焦“八清一改”,区域化、成片式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建成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引领示范村、“五美庭院”、“厕所革命示范村”。截至2022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改厕4.6万户,基本实现普及普惠目标。
每到阴雨天气或农闲时间,田家庄镇大塬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就坐满了村民,村上邀请文化大师、农技专家等前来“讲课”,这也是村民最喜欢的日子。“有专家给咱上课,今年果树作务心里有底了。”不少村民这样说。
大塬村村委会在开展乡村治理时,结合自身优势,集合村上红色文化、关学文化、丝路文化、仰韶文化和民俗文化五大特点,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示范区。“一直以来,村上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制定《村民公约》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健全红白理事会和老年人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同时积极开展村级道德讲堂、发挥村老干部和各类人才作用,用文化传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该村党支部书记冯忠虎说道。
乡村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近年来,该区系统推进乡村治理,通过加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让乡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如今,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座座村居亮丽多彩……一幅波澜壮阔的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凤翔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