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雁归来
■本报记者周淑丽

    乡村振兴让乡村环境越变越美(资料图片)

    马超和他养殖的稻田蟹姜立德摄

    邵钰路正在制作灵芝盆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五个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有能力有组织力的人才来推动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就逐渐增多,成为特殊的“归雁经济”。近年来,我市每年返乡创业者2万余人,带动就业近20万人。从“山水管家”到“秦芝小农”、从“南鱼北养”到“智慧种田”、从“妙手绘村”到农产品“触网”飞出大山……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然而,相对于全市99个镇、1180个涉农村社、135.42万农村人口而言,有知识有干劲的“新农人”仍然占比较少。当前,农村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希望的田野上,呼唤更多“雁归来”!
  回得来
  似曾相识“雁归来”
  “我走过很多地方,也见过很多富裕的村子,所以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改变家乡面貌。”最近,麟游县丈八镇丈八村返乡创业青年赵鹏举在朋友圈晒出村集体经济的账单,感慨地对记者说。
  从“雁南飞”到“雁归巢”,今年37岁的赵鹏举用了12年时间。村上老人打趣地说:“当年出去的时候还是个娃娃,现在回来时是赵总,成大伙的领头人了!”
  从“孔雀东南飞”到“大雁北归”,乡情乡愁是不少“大雁”归乡的重要纽带。
  赵鹏举说,小时候家乡穷,他不得不到大城市寻找出路。十多年间先后在成都、沈阳、深圳、上海、江苏等地打工和创业,他开过小吃店,办过纸箱厂,有自己的企业,打拼出不小的成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家乡的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于是他回到了麟游县创业,2020年直接把企业搬到了村上。创业不到五年时间,赵鹏举成立了鹏博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种植黄芪和金蕊皇菊等药材,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事业转型,也让不少群众尝到了家门口打工和科学种田的甜头。据粗略统计,近年来,赵鹏举的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3000余亩,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多个,先后荣获“宝鸡市创业之星”“宝鸡市十佳合作社”等称号。赵鹏举说,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他对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容反复学习,他说:“国家对农村的发展很重视,将来的农村肯定会越来越好,回到村上对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绝对是正确的选择。”
  近年来,乡村的发展和变化一直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在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下,青年人返乡创业就业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
  过去,农村青年离开农村到东南沿海大城市打拼,因为大城市意味着机会更多、挣钱更多。如今,他们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也坚信乡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所以愿意舍去城市里已经获得的事业,回到家乡,用学到的新知识,重新扎根泥土成为“新农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家乡,改变家乡原来的面貌。
  作为“归雁”中的一员,扶风县城关街道八岔村的张斌有一段充满传奇的创业故事。
  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原本的工作令人羡慕。有次回家过年,他在父母的豆花泡馍小吃店帮忙,一位上海游客在店里吃完饭后赞不绝口,很想把豆花泡馍带回上海给家里人尝尝。张斌的父母向客人解释,豆花泡馍没有办法携带,只能在店里现做现吃。客人遗憾地走了,张斌脑中的火花却被点燃了,他琢磨,如果可以把豆花泡馍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的食品,就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到时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吃到宝鸡的味道。于是他辞掉工作,回到家乡,不断研究尝试,逐一解决保质保鲜、物流快递、标准生产等问题。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时间,张斌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终于建起了自己的标准化生产基地,2022年春节,短短几天时间就卖出了10万份豆花泡馍。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电商促销活动中,卖出了5万份豆花泡馍。
  辞去工作回家创业时,张斌的父母愁坏了。家里的亲戚曾劝他:“父母供你上大学,不是为了让你回来当农民。”但张斌告诉记者,选择回到农村创业不是他一时脑袋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的理由。他说,现在村里都是老年人,未来这些老人年龄还会越来越大,如果年轻人不回到乡村,乡村的产业和发展就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任何一位农村青年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建设家乡。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张斌对于乡村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他说,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创业的机遇更多、政策更宽松,同时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只要选准“赛道”,敢于创新,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肯定会成功。
  返乡青年们所投身的,正是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地。但“归雁”们经过艰难耕耘和科技投入,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父辈不曾有过的惊喜。这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鼓励年轻人返乡。职业猪倌、博士羊倌、苹果专家、育苗大王等,形形色色的返乡创业故事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归乡的游子不仅为家乡带来了技术与资本,也能把发达地区先进的市场观念、资金技术带回家乡,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 
  干得好
  头雁领飞“雁群随”
  关山草原落下第一场雪的时候,陇县东风镇梨林川村搞稻虾种养的马超终于有一点闲暇时间和记者聊起他的创业故事。(下转第三版)    外地游客在太白县白云村休闲娱乐(资料图片)

    游客在黄柏塬“山水管家”民宿纳凉(资料图片)

    赵鹏举带领村民种植的金蕊皇菊

  (上接第二版)
  马超今年31岁,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退伍后返乡创业。2020年,一次偶然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他第一次接触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于是萌生了在村里种水稻养虾蟹的想法。他将东北的水稻引种到关山脚下,不但试种成功,而且效益相当不错。每年七八月间,他的水稻田里一片绿油油,满目的稻花风光,其间大闸蟹、小龙虾游得欢快。一些从关山草原归来的游客经过梨林川村时,就被这里的美景挡住了脚步,感叹原来北方也有这样的稻田鱼米风光,很多游客会留在这里玩一玩,吃一顿地道的陇县农家美食,甚至晚上住在这里,自己下田抓龙虾和螃蟹,搞一顿别有风味的稻田烧烤。
  作为梨林川村的致富产业“领头雁”,在马超的带领下,种水稻养虾蟹已成为整村的特色产业。村上成立了丰瑞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滩涂地100亩,去年水稻亩产达600余公斤,支付群众劳务费10余万元。村民们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还能领到分红,在旅游旺季,也能顺道销售家里的农产品,可谓一片产业、多点开花。去年,村民还把马超选为梨林川村村委会副主任,村民说:“年轻人还是想法多脑子活,有个人带着大家伙干,就是比过去强!”
  领头雁,是雁群中最强壮的一只,它冲在最前,顶着气流,乘风破浪,带领雁群穿过烈日和雷雨,最终到达理想家园。
  头雁领飞,群雁相随,乡村振兴的事业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记者采访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一直关注对乡村致富带头人的评定和培育,今年全市521个脱贫村累计培育认定创业致富带头人3020人,平均每个脱贫村5.7人,创(领)办帮扶产业项目2602个,带动2.19万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这些致富带头人,就像雁群中负责领飞的“头雁”,凭借个人的胆识和魄力,依靠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团结群众、聚合力量抓生产、搞建设,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这些优秀的“领头雁”,是乡村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成员。他们为乡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风尚,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其中不少人还成为村“两委”班子的“新鲜血液”,充实了乡村基层组织力量。
  最近,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党支部书记张凌云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回到家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她一边忙着村子未来发展,一边向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自己的参会心得。
  槐北村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村,全村养殖户最多时达到200余户。张凌云的父亲也是养猪人,并靠养猪供养3个孩子上学。大学毕业后,张凌云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回家养猪。这些年来,她通过自己学到的新技术和新经验,让槐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她通过改造养殖场,将猪粪变废为宝,形成“以废产气、以气补能,以废产饲、以饲供养,以废产肥、以肥促种”的循环农业,先后带动400余户群众致富,户均增收8000多元。
  如今走进槐北村,迎面而来的有举着火炬的“猪小北”、展翅翱翔的凤凰、手捧果蔬的农民伯伯……一幅幅墙体画生动传神、逸趣横生。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在槐北村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现代养猪的“快乐”。张凌云告诉记者,过去回村养猪时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新技术改变过去的传统养殖方式。但是现在,她越来越觉得回村的决定非常正确。这次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她对未来乡村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头雁引领,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市乡村振兴局一位干部感慨地告诉记者,乡村的事业、乡村的产业、乡村的发展都需要年轻人来继承和传承下去。只要人才供给跟上了,产业就能正常运转、迭代、发展,文化才能复兴繁荣,教育才能提质增效,新模式新业态才能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留得住
  广阔天地“雁高飞”
  今年秋季,受疫情影响,太白县黄柏塬的红叶有些“寂寞”。可是,“山水管家”李尚博仍然选择坚守,闲来在院里煮一壶茶,看窗前的云卷云舒,随手在朋友圈发一些美景图片或短视频,引来无数点赞和向往的游客。
  李尚博喜欢旅游,住过的民宿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大学毕业两年后,他回到老家,和父亲一起动手,自己设计改造老屋。房子外表上看和当地的民房没有区别,土墙、老瓦、旧木,但走进去却别有洞天。日式榻榻米、茶室、书吧,带有文艺气息的各种小装饰,既凸显了本土元素,又能满足现代人对舒适精致生活的需求。
  守着黄柏塬的绝美山水,在绿林掩映中建一所优雅的小房子“贩卖美景”——这个理想看起来很丰满,但实现起来却有不少困难。李尚博说,民宿中的每一个小改动,都是自己和家人亲自动手,工作的过程很累、很枯燥,远不如坐在办公室工作来得轻松自在。开门迎客后,民宿的运营也全部靠自己来做,还要面临资金、客源、营商环境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开业六年来,投资成本还没收回来。他周围有不少做乡村民宿的,回来“试水”一段时间后,又“逃离”了乡村。他选择留在乡村,他觉得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他相信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资源都会为乡村发展而倾斜,未来的乡村会越来越好。
  留守还是离开?这是摆在很多返乡创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靠一份情怀“回得来”,但能否“留得住”,考验的是毅力。与城市相对成熟、宽松的创业环境相比,农村创业的形势则比较严峻。虽然在乡村创业前景可期,但创业的过程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加之农村传统的社会偏见、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可控的气候条件等,都无形增加了创业的艰辛和难度。
  “仙草小农”邵路钰如今是千阳县草碧镇上店村的致富带头人,但他的创业同样充满了曲折。邵路钰告诉记者,过去他一直在河北石家庄做酒水推销工作,工作很辛苦,也不稳定。回到家乡虽然告别了城市的繁华,但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比较大,还有千阳山村秀美的好环境。他在外地考察学习种灵芝,结果第一次就差点“全军覆没”,正月撒下菌种子,3月还不见一颗芽孢,直到5月底才陆陆续续发出嫩芽。正是这批嫩芽给了他信心,第二年他调整策略重新种植,这才有了初步的成功。
  虽然靠种灵芝成了名人,也实现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但邵路钰还是认为,农村创业有风险。他说周围有很多人回到农村,后来又返回了城市。因为忍受不了乡村的“寂寞”,一到夜晚,万籁俱寂,只能听到几声鸡鸣狗吠。不像在城市里生活,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可以去酒吧、咖啡馆,还可以去唱歌、看电影、看演出,可以很快就招呼来一群朋友。即使有的人在农村创业成功,为了孩子上学、老人就医,还是需要搬到城里生活。
  西安人路凯曾经带着他的木作工作室落户陇县,坚守三年后因经营效益一般而“逃离”。最近记者再次联系他,他说陇县的青山秀水让他留恋,但“情怀”也不能填饱肚子,为了生活他只能先离开。他认为,党的二十大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肯定会越来越快,他也希望乡村的创业软环境能再优化一些。比如,需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人才队伍,可以更好服务和吸引农村的年轻人;再比如应该引进现代农业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创设条件搭建高端种业、智慧农业等领域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还应该考虑进一步做细服务,量身定制支持基层人才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政策,吸引集聚各方面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
  守得久
  青山犹待“雁阵舞”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曾唱出了很多人心中最美好的家乡图景。如今,歌中的画面早已变成了现实,行走在宝鸡的乡村,几乎都能看到这样的美景:青山如黛、绿水荡漾、鲜花盛开,整齐的民居、特色的产业、广场上齐全的健身器材。现在快递进村、网络进村、天然气进村等,让乡村生活越来越便利。
  乡村环境越来越美,硬件设施越来越全,一直生活在乡村的人却在逐渐减少和老去。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中青年农民不断流失,懂技术懂知识的专业人才也流向大城市,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和水平等和城市有一定差距,创业和就业的方向更多局限在种植养殖方面,让很多想要回乡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很难真正回到乡村生活工作。
  留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青年人才,是目前激活乡村振兴最关键的环节。如何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才,已经成为摆在乡村振兴路上亟待解决的大课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不少扶持鼓励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的好政策。去年,我省还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回乡创业者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市也积极落实中省政策,通过加大宣传、树立典型等方式,号召青年人回到家乡创业。同时,我市还连续举办了11届创业大赛,获奖参赛选手按照不同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到创业资金,并定期进行职业农民培训活动,提升乡村人才的知识层次。
  前不久,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终把牢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要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项目建设、人才开发培养聚才用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这次会议,已经向全社会发出了信息:宝鸡需要人才、重视人才、善待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会给人才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一只领头雁,引领的是一个产业或者一个村庄的发展。
  一群领头雁,形成的“雁阵舞”会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出更强大效果。
  这些“大雁”,是产业兴旺的人才支撑,是基层组织发展的力量所在,是绿水青山的新时代守护者,是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在采访中,多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都坚定地告诉记者,他们相信回到家乡的决定是正确的,现在投资乡村就是投资未来,就像父辈耕耘土地一样,只要找对合适的产业,坚持下去,肯定会有理想的收获。
  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有绿水青山、如诗画卷,还孕育着无限机遇和挑战。
  广袤的农村热土,迫切需要有见识、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精英“归雁”携手共襄。
  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画面上,正在等待更多“雁阵”来描绘更加绚丽的色彩。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