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利家的清代石斗 12月16日,笔者在眉县首善街道西关村樊小利家中,见到了她家珍藏的一个粮食计量器——清代道光年间的青石石斗,听她讲述了石斗与家风的故事。
厚道的家风
“这就是我家的‘传家宝’,是从我公公那辈传下来的!传到我孙子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樊小利一边仔细地擦拭着石斗上的灰尘,一边对笔者说。
一般的“斗”都是用木料制成的,而樊小利家的斗却是用石料制成的。这个斗由一整块青石制成,整体呈倒梯形,长约0.9米、宽约0.7米,上面正中有一长方形坑槽。坑槽上平面两侧各有7个字,右为“眉县正堂褚裕仁”,左为“道光四年六月造”。从该斗上的文字来看:这个石斗为道光四年(1824年)六月,由时任眉县县令褚裕仁监造,距今已有198年历史。
樊小利回忆说,自己结婚后初见家里这个石斗,觉得很稀奇,一是她见过的斗都是方形木斗,而家里这个却是石料制成的石斗;二是她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斗,比普通木斗大好几倍。
樊小利说,婆婆曾讲过一件事,她刚嫁到范家时生活困难,家中没有余粮,尤其是白米细面更是缺物。家里来了客人,就得赊借招待,等到自家有了新米新面再去归还。
一次,婆婆从邻家借回了平平的一升米,过段时间她去还米时,公公却让她装得满满的。婆婆不理解,就说借多少还多少,咋还要多还呢?公公说,做人要厚道,不能斤斤计较,你有困难时,别人帮了你,就该心存感恩,知道报答。公公还给婆婆讲了“升平斗满”的说法,意思是用升子装东西装到平口就行了,而用斗量东西必须高过斗口,装得满满的,这也叫借平还满,心里才更踏实。
公道的家风
石斗,是从前人们用来籴(dí,买入)粜(tiào,卖出)粮食的计量器。樊小利家的石斗上面,还有一竖行字30个字,字迹清晰。最右边竖行三个为“齐家镇”,其余为“仃斗(即裸斗)弍拾叁筒,盖通板长过斗弍中的寸宽四寸为准”。
“仃斗弍拾叁筒……”是什么意思呢?为此笔者采访了曾参与杨家村27件青铜器重大考古工作的眉县博物馆文物研究员刘怀君,他曾数次对这个石斗进行研究。
刘怀君说,在古代,大量的粮食交易中,来自南北各地的商贾使用着略有差异的量器,由于量器标准差异造成的纠纷、讼告乃至人命事件也随之上升。道光四年,时任眉令的褚裕仁便产生了做一个不易损坏、不易修改的标准量斗,将其放置于齐家镇粮市,使南来北往的商贾共同遵守标准量积的想法。褚县令选择了坚硬的石材,计算量积标准,设计图纸,交由石工凿造,并在标准斗前面刻上了使用地齐家镇,标准斗容积与市场另一常用量器筒的换算量。
也就是说,“仃斗弍拾叁筒……”是石斗的使用方法和计算标准,为的是确保公正和公平。至此,粮市有了标准衡量器,交易纠纷急剧减少。刘怀君说,标准斗在当时起到了现代市场“公平复秤台”的作用。
光阴荏苒,这一标准石斗辗转被樊小利的公公范先生收藏于家中,一直珍藏至今。公公弥留之际,一再叮嘱家人,做人做事也要像这个石斗一样,公道正派,明明白白。樊小利说:“我老公在队上干出纳,他和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的心里好像真装了一个石斗,账目从来都是一清二楚,待人处事都像石斗一样公道公正!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被老公打算盘的声音吵醒,我催促都十二点多了,快睡觉吧,差一点点没有啥大不了!他严肃地告诉我:算账要认认真真、清清楚楚,不能是糊涂账。做人做事更要公道正派,不贪公家一分钱,过起日子才踏实。”
正道的家风
作为一个农耕时代的见证物,石斗在无言地记录着、阐释着那个年代的生活背景。如今,这个石斗静静地安放在樊小利家的院子里,由于几代人长期使用,石斗被磨得油亮光滑,就像一件古董。
樊小利说,去年老公范殷喜不幸去世。生前,他一直教育两个儿子,做人要厚道,处事要公道,走路走正道,保护好祖辈留下来的石斗,继承和发扬祖辈的好家风。
樊小利说,两个儿子从小在村里从来不与别人吵架、打架,见人很有礼貌。长大后勤奋刻苦,闲暇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干家里的农活。她一直叮嘱俩孩子,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违法乱纪的事不能碰!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只有走得正,才能立得住、行得稳、过得好。
父母的告诫,让两个孩子谨记心间。大儿子范雷大专毕业后被西安一家企业聘用,工作10年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收获了不少荣誉。小儿子范超,在外打拼,用辛勤的劳动实现人生的价值。
樊小利说:“遇到节假日时,两个孩子常常回老家看望我。与儿孙一起生活多年,一直受到尊重和孝敬。两个孩子的这种孝行,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好家风孕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