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宝鸡“小巨人”何以跻身全国“百强榜”?
■本报记者孙海涛

    宝鸡赛孚石油机械公司,工人制造和组装防喷装置。

  10月27日,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在经过全面统计衡量后,在京发布“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百强城市排名”榜单。
  这张榜单,公布了全国“小巨人”企业所在城市的位次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分列榜单前三甲,西北地区仅西安、宝鸡、乌鲁木齐三个城市上榜,而宝鸡这座西部明珠城市,以78位的高位次入选全国百强,位居西安之后,乌鲁木齐之前。
  何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际上,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四化”特征企业,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翻开宝鸡“小巨人”企业名单,26家企业能量满满,既有制造业的“尖兵”,又有电子业的“大拿”,更有装备业的“专家”,其共性如此明显——虽然体量并不大,但凭借长期在单个细分赛道里进行技术创新、攻坚,都拥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或“配套先驱”,往往能够在细分领域里独当一面,在行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26家“小巨人”企业,各有各的领域,各有各的产业,各有各的“绝活”,尽管“小巨人”企业只是宝鸡工业领域中的一部分,但从能量、潜力等方面综合考量,它们却是宝鸡工业大盘中真正的“关键少数”。
  “单打”能力数一数二
  用“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老话,来形容我市目前的26家“小巨人”企业最合适不过。在特定领域手握“绝招”,“单打”能力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自然就赚得盆满钵满。
  陕西北方风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陈仓区,论员工不过170余人,论工厂面积不过20余亩,但很难想象,这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厂子,国际贸易“朋友圈”却多达152个,市场份额占全球5%,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轴生产企业。
  风力发电,无污染,可再生,基建周期短,在陆地或海上都能建设,这也是全球各国争相发展风力发电的原因,然而,风力发电设备的核心之一,正是叶片中央的那“一根轴”。
  “说起来,一套风电设备,大大小小零部件高达上万个。”北方风电公司董事长王吉庆说,“但我们就专心致志做好这一根风轴,大可不必贪大求全。”
  的确,专注于这“一根轴”,让这家企业底气十足。
  北方风电车间内,工人正戴着护目镜,在精密机床上认真加工着一根根巨型风电机轴。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他正在加工的这根风电机轴,长度达到2.277米,直径最细处为120毫米,按照要求,这根风电机轴的加工偏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也就是说,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六分之一”。风轴的精度越高,也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贸易之路越宽。
  因为专注于“一根轴”,所以这家企业成立不过14年,产品已经高度专业化,风电机轴达到8个品类20余种规格,实现了风电机轴生产全领域覆盖。
  “丹麦维斯塔斯风能技术公司、比利时采埃孚风电技术公司、德国西门子……”王吉庆屈着手指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客户,这些公司都是世界风电领域的领军型企业。
  身为“专才”,这家公司的“吸金”能力超强,2021年该公司全年销售额为1.67亿元,而今年预计超过1.7亿元。
  同样,身为“小巨人”的宝鸡鑫诺新金属公司,也是医用钛合金材料领域的“专才”。
  2007年初,该公司股东大会上,时任股东之一的郑永利提出“聚焦医疗行业”的设想时,质疑和反对声此起彼伏。的确,当时国内医用钛合金材料几乎是“洋货”的天下,一个民企想在这一高端领域争抢市场蛋糕,无异于天方夜谭。
  “欧美能造,凭啥我们不能造?”郑永利的话掷地有声。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后,企业生产的医用钛合金材料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背起旅行包,他上北京、下广州,行程遍布大半个中国,硬生生凭借过硬的质量敲开了市场大门。
  2012年,该企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2015年,突破6000万元;到2019年,已达1.3亿元;而2022年,前10个月实现产值1.35亿元,预计产值将超过1.7亿元。短短十余年,这家钛产业企业从一家作坊式小厂,发展成拥有德国ALD真空自耗炉、进口线材冷轧机等先进设备280余台(套)的“小巨人”企业。
  该公司董事长郑永利自豪地说:“在医用钛合金材料这一领域,公司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35%以上,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医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企业之一。”
  实际上,放眼我市26家“小巨人”企业,吸金能力强正是其显著的共性。让我们来看一看这26家“小巨人”企业的一项关键数据:2015年,全市“小巨人”企业总产值为24.6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3.2亿元,而2021年,这一数字更是猛增到87.2亿元。
  做个简单的除法,这26家“小巨人”企业人均产值达3.35亿元,而且其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更是远超一般企业。
  尖端科技笑傲市场
  巨变的中国,工业领域一日千里,技术变革日新月异,谁能勇立潮头?考量的就是核心科技力量。
  毫无疑问,科技研发是“烧钱”的,但从弥补企业短板和开拓市场角度看,却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记者走访我市多家“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的共性是,在科技研发环节从不小气,其科研费用占产值比例均在4%以上。
  4%以上,相较于大多数工业企业,已经是很高的数字。
  “有舍才有得,这个账我们心里清楚。”陕西瑞科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助理杜冰告诉记者。公司在科研投入方面向来“慷慨”,仅2021年科研投入就高达4900万元,近三年累计科研投入更是超过1亿元。
  这1亿元科研投入换回了什么呢?21项专利。在该企业看来,相对于持续投入,这21项专利稳赚不赔。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21项专利中的一项专利——“一种高活性钯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瑞科公司在2020年春获得该项专利的授权。为了自主研发这项极具含金量的专利,该公司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项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后,带来了超高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这项专利在用于该公司高活性钯炭催化剂产品后,2020年该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了4.12亿元,而2021年又上涨至5.1亿元。
  “事实上,从专利申请到专利授权期间,这项科研成果同样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仅‘一种高活性钯炭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这一项科研成果,就为公司带来了14.1亿元的销售额。”杜冰自豪地告诉记者。
  瑞科新材料公司在科研中尝到了甜头,同样,我市另一家“小巨人”企业,陕西电子长岭迈腾公司也依靠自力更生,使得企业依靠核心科技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近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亮相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开幕式,展示了大仰角起飞、45度盘旋机动等一系列动作,这是C919大型客机首次在国际航展进行飞行表演。鲜为人知的是,C919大型客机中的部分集成电路和磁性器件,正是由陕西电子长岭迈腾公司制造的,属于地道的“宝鸡制造”。
  在该企业厂房中,记者看到,工人正在操作台上加工各类集成电路和磁性器件。24岁的女工杨玉莹正在加工电子产品,她手中的铜丝仅有0.08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记者了解到,该企业的产品广泛运用于国内航天、航空、船舶领域,其核心设计、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已经成功替代该类进口器件,实现该类产品的国产化。(下转第三版)    陕西电子长岭迈腾公司,工人在操作台上加工各类集成电路和磁性器件。

    宝鸡永盛泰钛业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精密钛制品。

    工人吊装钛制石油球阀阀芯。

    在北方风电车间,工人戴着护目镜,使用精密机床加工巨型风电机轴。

  (上接第二版)
  “我们技术中心每年研发费用不少于销售收入的6%,我们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该公司董事长刘引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先后取得4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多脉波整流变压器”来说,公司投入十余名科研人员,耗资200余万元,历时三年,才攻克这一技术难关,最终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这些“人无我有”的专利产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该企业2021年总产值为1.36亿元,而在科技力量的助推下,今年1-11月,该企业产值高达1.8亿元,预计全年达到2亿元以上。
  如果以更大的视角去看待这26家“小巨人”企业的科研轨迹,更能充分说明科研的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小巨人”手握专利278项,2018年增加到480项,而2021年已经大幅提升至746项。
  深耕产业人无我有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是宝鸡26家“小巨人”企业产品的共性。
  市工信局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宝鸡全市的“小巨人”企业,其技术和产品都具备鲜明的优势,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拥有直接面向市场并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
  的确,面向市场,这些“小巨人”深耕已久,通常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和占有率,其订单量自然也“吃得饱”。
  11月,初冬时节,但对宝鸡永盛泰钛业公司来说,订单已经排到4个月之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订单取决我们的产能。”该公司副总经理文锐介绍。2019年以前公司海外市场份额占到70%,如今国内市场份额也占到了60%,这种“反转”反倒带来总体“蛋糕”的做大。如今,企业产品不但远销荷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还实现了国内同领域全覆盖。
  在这家企业的车间内,只见其产品深加工中心的数控机床一字排开,工人在显示屏上点击操作,靠精准的程序设置,一个个钛环、钛锻件、钛异形件等完美“出圈”。
  几名工人正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通体浑圆的石油化工球阀阀芯,这个阀芯内径为408毫米,不过篮球大小,却重达200余公斤,更重要的是其加工精度要求为0.025毫米,仅为头发丝的一半。凭借超高的加工精度,这家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前三季度,该企业营业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产值。
  难道该企业的发展之路就如此一帆风顺?实际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家企业也曾遭遇过市场“寒冬”。
  “2015年的时候,我们产品积压,产能萎缩,营业收入只有3000万元。”文锐说。但正是凭借深耕市场的韧性和定力,企业在坚持下来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最终实现了“三级跳”——2018年、2021年、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上涨至0.79亿元、2.57亿元和2.77亿元。
  同样,作为国内电缆、电线、连续油管防喷装置的最主要制造商和服务商,宝鸡赛孚石油机械公司也在长达18年的市场深耕中逐渐成长为“小巨人”企业。
  “这18年发展,五味俱全,但我们认准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贪大求全,只做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该公司董事长蒋喜军说。
  的确,在电缆、电线、连续油管防喷装置这一领域,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遍及国内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等地,国内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即使在国际领域,这家企业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其产品凭借超高的品质,大量出口到荷兰、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这家企业的发展之路也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
  在2016年至2018年,石油行业迎来三年寒冬,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市场需求锐减,这家公司业务受到巨大冲击,年销售额骤降至3000万元至5000万元,公司员工最低减至100人,研发人员也降至20多人。
  当时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李建波鼓励大家:“现在的情形就像一棵大树进入冬季,树叶落光,表面看起来萧条,实际上它的根往地下在努力扎并极力汲取养料,在冬藏中积蓄力量、孕育生机,待到来年春天它就会迸发勃勃生机并更加枝繁叶茂……冬天不是歇息、松懈的时候,是难得的强本固基、积蓄能量的时候。”
  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19年后,这家公司的电缆、电线和连续油管防喷装置再次迎来井喷式需求,连续三年销售额维持在7000万元以上,今年更是有望突破1亿元关口。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是由于锲而不舍地深耕市场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以“口子开小,刀子扎深”的思路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宝鸡的“小巨人”企业不但能在市场上“吃得饱”,而且其抗风险能力也格外强。
  带动效应形成链条
  宝鸡作为老牌工业重镇,示人的第一印象是,这里工业体系完善、门类齐全,有38个门类、317个行业。
  有业内人士戏称:“如果把宝鸡工业体系比作一张大饼,那这26家‘小巨人’企业就是大饼上最香甜的‘芝麻’。”
  “芝麻”的确规模不大,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新时代的今天,一众“小巨人”企业高附加值、高科技推动等特点,更是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宝鸡“小巨人”企业有26家,在全国排名第78位,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省和全国来看,去横向对比,结果又会怎样呢?
  客观来说,差距不小,痛点不少。
  先在“班级”内部来进行对比,毫无疑问,与西安这个省内“第一名”比较,我市差距不小。从数量上来说,西安市连年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目前整个西安市已有11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超过宝鸡的四倍。
  “班级”排名如此,我们不妨再大胆些,放到“全校”来看一看宝鸡“小巨人”企业。
  与全国前三甲北京、上海、深圳进行比较意义不大,我们来选取同是非省会城市的工业城市,江苏常州市来进行比较。
  常州市与宝鸡市人口同为300余万,同是老牌工业重镇,数据显示,目前常州拥有的“小巨人”企业高达81家,排名全国第27位。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班级”和“全校”的排名在客观上告诉我们,宝鸡的“小巨人”企业梯队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掘。
  事实也的确如此,按照工信系统“小巨人”评选标准,实际上除去现有的26家“小巨人”企业,还有专精特新企业85家,这些企业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小巨人”认定的部分条件,未来“晋级”可期,正是“小巨人”企业天然的后备军。
  位于陈仓区的宝鸡瑞熙钛业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在前批申请“小巨人”企业时,该公司各项指标仅仅因为一项指标未达标,而与获批“小巨人”失之交臂。
  “很可惜,但我们会尽快弥补短板,力争早日跻身‘小巨人’行列。”宝鸡瑞熙钛业公司董事长贾少辉告诉记者。
  实际上,未来跻身“小巨人”企业名录,这家企业充足的底气,来源于企业飞快的发展速度。
  “15公斤钛材,500美元,这是9年前我们企业出口的第一单。”贾少辉至今对此记忆犹新。当时这家企业从事钛材粗加工业务,在国内钛材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萌生了开辟海外“第二市场”的想法。
  通过互联网,贾少辉看到了德国一家企业这个价值500美元的“小订单”。在与对方多次讨论细节后,做成了这笔跨国贸易,同时也将国际市场推开了一条“门缝”。一颗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随着公司业务量的不断扩大,这家民营企业完成了外贸出口“三级跳”,成为宝鸡钛产业第一个出口额过亿元的民企:
  第一跳,苦练内功,对产品质量“锱铢必较”,瑕疵产品一件也不能出厂;
  第二跳,趁势起飞,2015年出口额仅仅40余万美元,却积攒下良好的客户口碑;
  第三跳,一飞冲天,2019年出口额达到1480万美元,成为宝鸡钛产业民企出口“状元”。
  今年前10个月,该公司已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出口创汇19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
  实际上,在宝鸡85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尽管分属在机床、纺织、新材料、石油钻采、电子设备等不同领域,但这一大批企业与瑞熙钛业有着共同的目标——早日跻身“小巨人”名录。
  如果详细再看宝鸡的85家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实际上,这些企业中,钛业、新材料等在其中占比不少,同时还与我市不少同行业企业间,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的产业链关系。
  有业内人士建议,这一点需要引起宝鸡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说,在制造业领域,重庆是“小巨人”企业数量较多城市,其中汽车制造业领域的“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因此,重庆市针对这一特性“开小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扶持这一领域,力求孵化出更多的“小巨人”企业。
  对于“小巨人”企业对宝鸡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市工信局局长巨绪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层面都在大力扶持的重点企业类型。以宝鸡来说,专精特新企业是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为我市企业创新转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是全市强链补链的生力军,推动我市从“制造”走向“智造”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宝鸡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小巨人”企业的力量必不可少,充分发挥出“小巨人”企业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在某个方面深度掘进,取得创新突破,就会激发和带动更强大的发展动能。因此,我市也将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小巨人”企业更大支持。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聚力实施工业强市“15513”工程,积极挖掘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实施梯次培育,11户企业被列为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已获得国家奖励资金2958万元。这意味着,宝鸡未来的“小巨人”军团将进一步“扩军”,并越来越壮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