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今年59岁的剌红喜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麟游木偶戏的唯一传承人,他珍藏了两件磨白的、距今约百年的木偶戏服。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师父留下来的“传家宝”,也“诉说”着木偶戏艺人守住这门手艺的传承之志。
百年木偶戏服里的传承梦
本报记者罗琴
    剌红喜展示百年木偶戏服

  因戏服而坚定戏路
  剌红喜出生于麟游县招贤镇高庄村,小时候,活泼好学的他就喜欢听戏,常常跟着家人去看戏,各类木偶戏他看了不少,即使再复杂的戏曲唱腔,他只需多听两遍,就能唱出来。1979年,初中毕业的他进入麟游县文化馆木偶剧团拜师学艺。“把兴趣爱好变成一项事业,我当时感觉自己非常荣幸,下定决心好好学。”剌红喜说,自己的第一任师父是比他大44岁的汤炳协,因为这样的年龄差距,汤老师格外疼爱他,除了日常传授技巧、指导练功外,汤炳协还将自己每月的那点微薄工资用来买一些木偶戏相关书籍,送给剌红喜研读。
  剌红喜回忆道,师父像他的父亲一样,关心爱护着他。“我那时候聪明机敏,舞台上的吹胡子瞪眼睛、撩袍、甩袖等动作,我都做得灵动巧妙,台下也是掌声不断,师父为了奖励我,总是要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塞到我手里。”
  剌红喜向记者谈到,自己之所以珍藏戏服,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这两件木偶戏服,是师父最喜爱的武生木偶角色的戏服,据说是师父的师父留下来的,差不多有百年之久了。有一次,我嫌练功太累,发了脾气,嚷着要去乐队,还将这两个身着戏服的木偶推倒。师父一下子急了,但他还是忍了忍,收回了伸向我的巴掌,他轻轻扶起木偶,低声哀叹,你还年轻。”剌红喜说到这里,眼圈有点发红,他揉了揉眼睛,继续说,后来,他主动找师父认错,师父告诉他,早期,麟游老一辈人挑着木偶表演,是为了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祭祖,后来,一步步演变成“泥头戏”,也就是现在的木偶戏。“咱们这里山高路远,群众休闲娱乐的方式少,大家最喜爱的就是木偶戏,你这么有天赋,不好好学下去,将来咱们这个戏没人再会演了,该是多大的悲哀!而且一台戏之所以精彩,武生功不可没,所以,我对武生有更加独特的情感。”汤炳协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在剌红喜的脸上,他只觉脸火辣辣的,内心充满了懊悔。
  剌红喜告诉记者,师父后来因病去世,去世前,特意将他最喜爱的两件武生的衣服留给了剌红喜,并且叮咛他,踏踏实实地把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传承中发光发热
  麟游木偶戏中的木偶雕刻精巧,表演技艺潇洒自如,是关中戏苑中的一朵奇葩。
  “凡是人能做到的动作,我挑动小木偶都能做出来。”剌红喜说,麟游木偶最大的特点是内操纵。木偶戏操纵杆是3根,3根棍可以使木偶的动作更丰富,但同时也加大了操作的难度。麟游木偶戏的木偶操纵杆藏在木偶衣服里面,观众看不到,木偶的动作变得更加细腻真实,不像外操控木偶表演时,让观众感觉像在看皮影戏一样。
  剌红喜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技艺,他每次练功最少要两个小时。“表演木偶戏首先要有基本的舞台功力,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不能比一般的戏剧演员差。”剌红喜介绍,学会了唱戏还要学习操纵木偶,一招一式都要百般苦练。木偶戏演出时,演员常常集演、奏、挑、唱等技艺于一身,表演时,操纵木偶的演员身段步伐都要与大戏完全一致。木偶舞枪弄棒,撩袍挥袖,动作灵活,栩栩如生,表演精彩处,人偶合一,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传统的大戏表演。“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我表演起木偶戏代表剧目《十大案》《张义卖桃》《打镇台》等,都已经得心应手了。”剌红喜说。
  近年来,作为这项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剌红喜履行传承人职责,精心传授表演技艺,先后开展木偶戏展演、木偶戏进校园、项目宣传1980多场次,培训学员30000余人。他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2020年以来,他先后参加陕西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培训班”、全省群众文艺创作提升班和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学习,2021年被授予省级百姓学习之星称号。他说:“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要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