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宝买种记》剧照 儿童剧《疯狂兔子镇》剧照 本报记者祝嘉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曾几何时,这也是市艺术剧院全体演职人员内心的困惑。
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市话剧团与市歌舞团合并为市艺术剧院,原有的“铁饭碗”被打破,所有人站在市场大潮前茫然四顾,既找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来。
十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民文化消费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市艺术剧院积极应变,靠着商演蹚出一条自立自强之路,不仅实现了良性经营,更为宝鸡观众奉献了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扬眉吐气
“实在不好意思,真的是一张票也没有了……”这是市艺术剧院票务人员沙延河最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上周,剧院放出儿童剧《疯狂兔子镇》的演出讯息,100张票瞬间被抢购一空,连日来,仍有不少观众打电话、发微信咨询。
面对如此火热的需求,作为剧院老员工,沙延河很欣慰,也很感慨。文化体制改革伊始,剧院几乎没有营收项目,职工工资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绩效奖金。一度时期,人心涣散,内退的内退,转行的转行,一线演员仅剩不到10个人,大家都在担心:“没了‘铁饭碗’,我们还能养活自己吗?”
“必须能!”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说,“为群众奉献优秀文艺作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底气。”
2013年,剧院以儿童剧试水,开始尝试商业演出。当年儿童节前后,他们推出了《大家一起喜洋洋》《三只小猪》和《熊出没》三部剧。以现在的眼光看,虽然只是将动画片里的角色搬上舞台,但对许多从未接触过儿童剧的孩子而言,喜羊羊、灰太狼、猪大哥、猪小弟、熊大、熊二真实地出现在面前,带来的惊喜、激动和震撼远非动画片所能及。
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家长找到剧院,希望能加演几场。于是,当年6月,剧院一连演了20多场,当年暑期,剧院又在三部剧的基础上,推出了《大话西游》《封神演义》《狐狸和乌鸦》《巴啦啦小魔仙》等多部儿童剧,每场演出都一票难求,现场孩子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也成为剧院在商演领域挣到的第一桶金。
从此,剧院以儿童剧、话剧、舞剧为主,推出《我爱桃花》《周原女人》《梁生宝买种记》《桃桃奇遇记》《青铜》《美丽森林我的家》等20余部精品力作,几乎每部剧都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疯狂兔子镇》上演的那晚,杨兰看到,有观众提前一个半小时来领票,有观众在落幕后久久不愿离去,还有观众呼吁:“这么好的剧,能不能加演几场?”此情此景,让杨兰动容:“总算是扬眉吐气了!”
卧薪尝胆
回头来看,市艺术剧院的商演之路是走对了,但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初,要不要涉足商演领域还引起了一阵质疑。“文化人怎么做起生意了?”“一卖票,观众流失怎么办?”“真的搞商演,咱们有竞争力吗?”
杨兰安慰大家:“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的作品够好,还怕观众不爱看、市场不买单吗?”而儿童剧商演的成功,更坚定了大家齐心协力推出好作品的信心。
2014年,剧院根据小说《创业史》中“梁生宝买稻种”的情节,创作编排了无场次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通过讲述梁生宝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弘扬共产党员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该剧在宝鸡首演大受欢迎,并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随后赴全国多地巡演,还登上了中国艺术节的舞台,被业内誉为“中国戏剧里程碑式的作品”。
2017年,剧院集合歌唱演员、舞蹈演员、话剧演员三支力量,推出大型原创儿童剧《兔子急了》。该剧主要讲述一群小兔子凭借智慧和勇敢战胜大恶狼的故事,以小见大、寓教于乐,先是在当年的儿童节前夕首演,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被家长称为“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后又亮相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荣获优秀剧目奖。
2020年,剧院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在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推出大型舞剧《青铜》。该剧首次以舞蹈的形式呈现西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和礼乐文明,被专家盛赞为“讲好宝鸡故事的范本”,并获得当届艺术节最高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在2022年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剧院受邀再演《青铜》,让更多人认识宝鸡、了解宝鸡。
十年卧薪尝胆,剧院终于在市场大潮里站稳了脚跟。如今,不仅越来越多本地观众成为他们的粉丝,还有许多外地单位找上门来,寻求文化交流和商业合作。
勇往直前
市艺术剧院2021年推出的话剧《收信快乐》中,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放置了一个信箱。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会把对角色的寄寓、对剧目的感受和对剧院的建议投进信箱。每次收信,杨兰都会被观众鼓励的话语所感动。她常把这些信件念给职工们听,告诉大家要坚守初心、矢志不渝,务必精心打磨剧本、锤炼演技,把最好的作品献给观众,才能不负每一份期待,不负每一张票钱。
剧院编剧张骥在创作《梁生宝买种记》期间数易其稿,将原作中对环境和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来,填补了柳青作品从未登上舞台的空白,令包括柳青女儿刘可风在内的观众看后激动不已。从此,剧院在翻排经典名著之外,致力于优秀原创剧的创作编排。从讲述成语故事的儿童剧《桃桃奇遇记》,到展现历史文明的舞剧《青铜》,再到反映平凡人生的话剧《面皮》,都旨在用舞台艺术讲好宝鸡故事。
为促进演员提高演技、帮助新人快速成长,剧院设置表演课、集训课,采取老带小、旧带新的方式,建立导演负责制、部长负责制,一大拨青年演员随之涌现。2000年出生的毛家豪,仅用两年时间便从初来乍到的毕业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台柱子。2013年进入剧院的汪晓龙,经过近10年锻炼已成为能堪当导、编、演各项工作重任的全能型人才。
为更好服务宝鸡观众,剧院开通了公众号,及时公布演出讯息和购票方式,建起了粉丝群,随时听取观众对剧目和演员的意见建议,线下加线上的互动,提高了观众与剧院的黏性。有一段时间,剧院因疫情暂停演出,工作人员一面致歉,一面提出退票,没想到观众特别理解支持:“不用退票,啥时能演了,我们再来看。”
“我们是宝鸡的艺术团体,宝鸡的父老乡亲哺育了我们,我们也应该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他们。”杨兰表示,他们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挖掘本土资源,讲好宝鸡故事,为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