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那年塬上高粱红
◎刘青峰
  上世纪90年代初,农民还不兴外出打工,农业经济主要是传统种植业。那时,农民对土地的珍爱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农田被耕植得横到边纵到底,边边角角耕耘得干干净净,不会出现一点荒废。
  那时候,家乡麟游的种植颇有特色,县城以西目之所及满山遍野全是小麦和玉米、豆子和杂粮。县城东边自然禀赋好,交通相对发达,与外界交流频繁,信息交换快,人的商品观念启蒙较早,脑筋灵活、视野宽阔,产业结构调整得就快,小麦种植面积不多,只维持口粮,腾出大片土地种植高粱。庙湾月塬、官庄、常丰、常乐、苏家、豁口、武申等10多个村庄数十万亩平原襟袂相连,形成一爿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高粱塬。每到季秋,无边无际的高粱被寒霜浸透,一夜之间变成一汪波澜壮阔、深不见底的红色之海。
  那个年代,高粱塬的人们习惯住地坑庄子。人住在坑里,碾打粮食的土场盘在窑顶上,方便照管堆积起来的庄稼、防止窑顶渗水窑墙坍塌。在高粱收割之前,村民们铆足了劲开着自家拖拉机,挂着碌碡,在土场洒上水、撒上草木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碾压,将土场碾压得油光发亮,为大规模的高粱上场做足准备。
  那年月,地富人胆大,高粱塬上的人家家提前在乡信用社贷款买了拖拉机、三轮车,用于拉运堆积如山的高粱穗子。在高粱产业的催生下,高粱塬的农业机械化普及较县城以西的各乡镇最少提前10年以上,经济明显要比其地域以西的其他地区发达许多。高粱塬人的吃食、穿着打扮、花销要比县内其他地域好得多,高粱塬女子嫁人很少愿意西嫁,倒是县域内其他地区的女子争着东嫁。
  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到高粱收割的季节,海一样的高粱塬一带,农民拖家带口,带着口粮和水钻进高粱地里早出晚归。地里头说话声、吆喝声、笑声、农具劈砍声、铁器之间的碰撞声,夹杂着村子里和远山上的鸡鸣、羊咩、牛哞声,此起彼伏,从各处袅袅飘升出来,汇聚在宽阔的河沟山岔打着弯儿,传出山外。通往村口的道路上车声轰鸣、熙熙攘攘,高粱塬此时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高粱从收割到上场碾打,大概得一个月时间。从秋季到初冬,高粱塬的家家土场上人声鼎沸,车声如潮。男人开着各种式样的拖拉机、三轮车在土场上拉着碌碡跑圈圈碾打高粱,老人、女人、大点的孩子每人手执木杈站在场边等待翻场。碾打出的高粱颗粒堆在场中央,一天两三场碾打,到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家家的高粱堆积如山,水泡泡的高粱粒子在夕阳照射下饱满圆润、暗香飘逸。
  高粱碾打快结束了,高粱贩子的大卡车从各条路的岔口心照不宣地鱼贯而入,拐进各自要去的村庄。卡车拐进村子,也不灭火,突突突地凭着怠速,停在村子第一家村民土场的边上。从副驾跳下一个人,一边将成捆的麻袋踢滚在土场的边上,一边说:“180的均包,打快点,晚上8点钟走货。”高粱主人赔着笑,将事先准备好的“金丝猴”烟整盒往粮贩子手里塞,粮贩子也不过分推辞,半推半就间换上一副和气的面孔,优越感十足地又补一句:“忙很,这一向粮多得连尿尿的工夫都没有,你快均包,借价格正好提前收你的,你多挣点。”话还没说完,又爬上了副驾,卡车启动,车尾两股黑烟,一溜烟工夫又朝另一家岔路驶进去。原来的人还没来得及收回笑容,新主人已在路口招手笑迎。
  从前一日傍晚开始到次日黎明,高厢大卡车载着超重的高粱麻袋,摇摇晃晃、哼哼哧哧,像吃撑了肚子的老黄牛一样从不同的村庄拐出来,聚在一起,在盘山公路上形成一条“火舌”,将这条七扭八歪的弯道照得灯火通明,昼夜难分。
  收高粱的时光每年都要持续一个多月,直到大雪封路,架上火红的柿子也变成汁液丰足的软蛋蛋。这个时候,高粱塬人一年之中的幸福时刻才刚刚开始。当家的松下一口气,封窗闭户,加足煤炭点旺火炉,抱来一只钱匣匣取出账本和存单,勾对、汇总一年的收入。这个时候村里的妇女忙着做好吃食,家家院落里飘散着油香、菜香、肉香。小一点的孩子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看电视,相互间不安分地推推搡搡、跳来跳去,笑声落了一地。不管事的老汉们穿戴棉乎,聚在村子阳坡旮旯打花花牌。年轻人穿戴一新别上鼓鼓囊囊的钱包,甩着秀发、哼着流行歌,要么急着约会,要么急着逛城。
  高粱塬的日子这才幸福地重归平静。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