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穿越三千年周礼之光照耀当代
——岐山县传承发展周文化综述


    周公庙里的周公像(资料图)

    京当镇小强村开展敬老活动

    风景优美的凤鸣湖扮靓大美岐山

  
  黎楠
  深秋时节,走进孕育周文化的岐山大地,处处是文明和谐的美景:
  城镇里,一幅幅文明标语映入眼帘,环境优美、民富业兴,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美满的表情;
  乡村中,一条条文化长廊扮美家园,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传递着新时代的文明气息;
  与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攀谈,穿越三千年的礼乐故事扣人心弦;
  和风华正茂的新时代青年畅聊,得知这片土地上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
  三千年前,周文化在此诞生,为中华文明奠定基础,三千年后的今天,踏上新征程的岐山人将古老的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在新时代发展建设大潮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辉,为大美岐山增添一抹绚烂色彩。手捧文化遗产讲好当代故事
  岐山县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素有“文武圣地”“周公故里”“礼仪之乡”“青铜器之乡”“转鼓之乡”“陕菜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先人对岐山这片热土的慷慨馈赠,如今的岐山,如何利用好这笔遗产,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让周礼文明之光穿越三千年照亮当代?这是岐山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领域。
  岐山县委书记杨鹏程说:“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文化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化史,传承好、传播好周文化意义深远。要深入挖掘研究周文化时代内涵,丰富周文化时代价值,不断提高周文化的影响力,为做活周文化、推动岐山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岐山县以“做大一碗面,做活周文化”为抓手,有力推进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化传承弘扬工作,构建岐山人民精神堡垒,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周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多年来,岐山县依托本地深厚的周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文化主阵地作用,让周礼文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
  持续多年开展的“岐山之夏”“凤鸣大讲堂”等文化活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现已成为岐山县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其中“岐山之夏”荣获陕西省公共文化优秀群众文化品牌称号;投资300余万元,历时两年编排的大型秦腔廉政历史剧《甘棠清风》在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舞台和岐山大剧院进行展演,受到省内外文化、戏曲界专家、学者、名家,以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2013年至今,全县出版研究专著及与周文化有关的书籍14本,《周文化丛书》《周公演义》《品味岐山》《诗经与岐山》等著作发行全国各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家乡的热爱、对周文化的眷恋,让岐山人继承了传统、盘活了历史、讲好了故事。
  传承周礼遗风融合时代精神
  “每天早上,我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村里的街道、管护路旁的绿化苗木。我是老党员了,退休在家也得发挥共产党员的本色,为村里多作贡献。”10月18日,凤鸣镇堰河村村民李积虎在自家小院里对笔者说。
  李积虎今年75岁。两年前,村上开展党员义务认领岗位活动,他和村上的80多位老党员争先恐后地认领岗位,参与村上的保洁、苗木管护、设施维修等义务劳动,老党员的无私奉献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为村里营造了爱岗敬业、勤劳致富、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
  堰河村支书杨亚周说:“堰河村受周礼文化熏陶,民风淳厚。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村民又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传统的民俗民风得到继承和发展。”
  来到京当镇小强村,弘扬传统文化的广场很是引人注目:文化长廊上镌刻着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文字、图片、漫画,六根灯杆上有“崇尚美德、弘扬孝道、千经万典、孝悌为先”经典语句和《诗经》名言摘录;广场最核心的部分是善行义举榜,记录着省、市和村上评选的道德模范和好媳妇好婆婆的先进事迹。多年来,小强村围绕传统节日和古会庆典,连续举办4届“九九重阳节”活动,为80岁以上老人办“百叟饺子宴”等活动,让老年人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蒲村镇蒲村村将“仁者爱人”“尊贤敬老”等传统文化与本村各姓氏老家训结合,推出村民共同遵守的如“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等社会主义新家训新家风。
  周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让岐山大地处处绽放文明之花。
  多年来,岐山县涌现出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侯天祥、用爱撑起一个家的“95后”女孩现水玲、坚持十余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最美志愿者”李文军……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涌现出各类典型731名,道德模范77名,十星级文明户4619户,中国好人、陕西好人12人,文明家庭12户。县上通过举办颁奖晚会,开展“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讲好岐山故事”大赛等形式,表彰和宣传各类道德典型,在全县形成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古老的周文化已化作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春风,悄然吹遍岐山城乡的每个角落。
  深挖文化内涵助力经济腾飞
  传承发展周文化,岐山收获的不只是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环境文明,这股无形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是带来了有形的财富。
  提起岐山,多数人会很自然地想起臊子面,这碗面差不多与周文化同时起源。三千年后,周朝的文化习俗、礼仪教化仍凝结在岐山人的一碗臊子面中。如今,岐山人做臊子面更注重的是文化二字。在中国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游人不仅能品尝地道的臊子面,更能感受浓浓的周文化。产业园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把岐山臊子面打造成旅游商品,为提升品牌文化赋能,开设岐山臊子面民俗文化展示馆,作为弘扬周文化的窗口、讲好关中故事的舞台,打造出陕西餐饮文化的金名片。
  有了“文化味”,臊子面更加香飘万里。如今,岐山臊子面不仅在网上销售火爆,遍及全国,更是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悠久的周文化便随着一碗碗臊子面滋养了国人、影响着世界……2021年,岐山“一碗面”经济总产值达到143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9.3万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青化镇焦六村依托“周礼之乡”的资源优势培育了诚信友善的民风、文明和谐的村风,这些“软实力”吸引企业不断上门寻求合作。目前,焦六村已与宝鸡绿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创意农业园项目,项目以周礼教化区、民宿餐饮区、果蔬采摘区等六大主体为核心,打出组合牌。此外,焦六村还成立劳务公司,组织群众到驻村企业务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收益……这都是村容村貌提升和村民素质提高带来的结果。“乡风好了,外面来的企业也就多了,人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焦六村党支部书记付得善深有感触地说。
  “今与古,一脉延。提素质,德才兼。曲虽异,却同源……”走进岐山县城关小学,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在背诵学校创作的《新三字经》。听着琅琅读书声,三千年前的周礼之光清晰出现在眼前;看着祖国的花朵,周文化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