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九旬老战士的珍贵照片
本报记者罗琴
    李世宣老人展示珍藏的老照片

  照片,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记录历史印记,封存难忘瞬间。而在九旬老兵李世宣看来,照片就是他的军功章,是他最为珍贵的能留给子孙的“传家宝”。10月19日晚,记者来到位于陕西省军区宝鸡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营区内的李世宣家里,见到了已经94岁高龄的革命老兵,倾听了他的“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一个战场救援的故事
  虽已至鲐背之年,可是穿戴着军装、军帽,胸前挂满各种勋章的李世宣,看起来精神矍铄。而且,他耳不聋、眼不花,语言表达也很清楚。看到记者,李世宣老人显得格外高兴,他将珍藏的老照片整齐摆放在桌子上,开始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些照片背后的峥嵘岁月。李世宣出生于1928年,老家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1943年,出身农家的他参军入伍,并在新四军49旅25团做了一名通信员。每次为部队送信,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尤其在过封锁线时,头顶炮火纷飞,可是年轻的李世宣不知道害怕,只知道必须要顺利完成每一项任务。淮海战役后,解放军缴回了不少汽车,可是部队里会开车的人寥寥无几,培训驾驶员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聪敏好学,李世宣被组织安排做了第一批驾驶员。
  李世宣指着那张他与战友们站在车前的合影告诉记者,学会开车后,他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救了两名朝鲜人。原来,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李世宣所在的后勤部运输连主要负责运送给养,为了保证安全有效运送物资,他带领的5辆汽车主要在夜间行进。一天夜里,遇上大雨,车到山脚下,却发现跟在后面的朝鲜部队的油罐车突发侧翻,李世宣立即下车查看,危险时刻,他快速找到钢丝绳,一段绑住油罐车轮胎,另一头固定到大树上,保持车辆稳定,随后砸破车窗,顺利救出被困在驾驶室里的两名朝鲜籍驾驶员。因为此事,朝鲜部队还专门找到李世宣所在部队,当面表示感谢,并向他赠送了一枚印有朝鲜文的勋章。“记得当时这枚勋章还配有咱们的汉字,只是现在时间太久,已经找不到了。”说起找不到的好多老物件,李世宣遗憾地叹了口气。
  一个关于粮食的故事
  “记者同志,你再看看这张照片,是我们从朝鲜回来几年后,在华阴农场种植粮食时,我站在收割机上的一张老照片。”李世宣指着照片兴奋地说,当时部队的粮食不够吃,解放军吃的都是磨碎的玉米秆,许久不知面粉味儿。为了解决温饱,他们想办法将原本的草场开发出来,开始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庆幸的是,种下的作物连获丰收,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将剩下的一半粮食交给了国家。“我们还帮助当地村民用拖拉机、收割机种地收粮,村民也都热情地把自家做的饭食、鞋垫、衣服等送给我们,军民鱼水之情到今天都让我感动。”李世宣说着,又拿起另外一张照片,“看,这是我们的首长手捧丰收的粮食拍下的照片,他当时很激动。”国家强盛,山河日新。“如今,咱们都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我忘不了曾经的艰苦岁月,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说到这里,李世宣有些哽咽,他拿起一张与十余名战友在农场的合影仔细看了又看,多种粮种好粮,也是在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据李世宣介绍,他的党龄已经有65年,“当时组织给我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我就说,我是老革命,更是老党员,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世宣在革命生涯中,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可谓战功赫赫。烽火岁月,留下的不只是累累伤痕,还有心底的道道沟壑。记者注意到,李世宣行走时腿有不便,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渡江战役中左腿中弹负伤,每逢阴雨天,伤口还会隐隐作痛。
  “我们家现在四世同堂,最小的重孙才2岁,每次家庭聚会,我都会给孩子们讲我们那个战争年代,把我视作传家宝一样的这些照片给他们看,讲照片上的故事。盛世中国,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李世宣说,孩子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吃饭从不浪费粮食,也从不跟别人攀比吃穿,重孙们不厌其烦地听他一遍一遍讲那些战争年代的故事,在幼小的心底埋下爱国的种子。
  这位革命老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那些已有些泛黄的照片是他荣耀的写照、功勋的记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