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辉在检测产品性能 本报记者邵菲菲
在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渭河工模具)丝锥分厂,经常能看到李颖辉忙碌的身影。白天,他在生产车间各个角落来回穿梭,查看设备运转和生产情况;晚上,他与团队成员挑灯夜战,探讨解决产品研发中的“卡脖子”问题。
专注勤奋,坚韧执着,是同事们对他的普遍评价。凭借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一股子刻苦钻研的劲儿,李颖辉从一线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奋斗创新,书写出动人的篇章。
勤学苦练产品合格率达98%
今年37岁的李颖辉家住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村。小时候,父亲在村上开了一家油坊,他不但油榨得好,还会修理榨油机。每次修理榨油机,李颖辉就在一旁打下手,父亲还经常手把手教他修理。长时间耳濡目染,李颖辉对榨油机的构造十分清楚,父亲稍微一点拨他就领悟了,12岁时,李颖辉已经能处理一些小故障。
2005年,李颖辉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选择了机械加工制造和机器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渭河工模具丝锥分厂。从专业院校毕业,加之成绩突出,进厂之前,李颖辉心气很高,踌躇满志。然而,一进车间他就被“泼了一盆冷水”。看着工人师傅们娴熟地操作车床,李颖辉发现肚子里装的“墨水”,在这里居然派不上多大用场,理论知识丰富、实操经验匮乏的他连磨床都不会开。
“工人靠手艺吃饭,技术不过硬,会被人瞧不起。”师傅的这句话让李颖辉认清了自己,坚定了他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信念。为了尽快学会操作磨床,白天,师傅操作时他站在一旁认真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请教。晚上,除了归纳整理白天讲解内容和注意事项外,李颖辉还捧着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了在磨床上磨出砂轮模坯,李颖辉在磨床上反复练习,即使耳朵被震得嗡嗡作响,手上磨出了血泡,他也没有放弃。千余次的反复练习,极大地提高了李颖辉的丝锥磨削技能,凡是经他手的产品合格率高达98%。
凭借刻苦钻研,李颖辉仅用半年时间就顺利出师了。在2010年丝锥分厂年底考核中,他因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从160人中脱颖而出,荣获高技能人才第一名。
钻研创新技术成果频出
2012年,是李颖辉工作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公司从生产一线调到技术岗位,从事新品研发。多年来,李颖辉与团队人员通力合作,先后研发出6个新产品,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螺旋槽丝锥就是典型代表。
高性能螺旋槽丝锥对技术要求非常高,长期以来,国内只有几个厂家生产该产品。为了抢占市场,2019年公司决定研发生产该产品,这个担子就压在了李颖辉肩上。
当时,市场上销量最好的同款产品出自日本一家企业。李颖辉和同事对标研发,利用两个月时间对产品尺寸、材料、硬度、性能进行测试。李颖辉还在火腿肠上设计丝锥槽型,他用刀切出螺旋槽的大小角度,通过观察缺口处形状,确定了槽型中心位置走向,从而攻克了槽型设计难题。李颖辉率领团队又对圆弧大小、圆弧交接中心位置进行反复调整,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他们成功研发出高性能螺旋槽丝锥,该产品使用寿命比进口产品提高了1.2倍,一经上市订单不断,截至目前已实现产值3000万元。
除了联合研发外,李颖辉还自主研发新产品。
近几年,随着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老式丝锥产品面临着升级换代。2015年,李颖辉开始研发全磨制锻钢机用丝锥。为了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李颖辉用了2个月时间,对市场上的30余种材料进行性能试验。他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前往河北、江苏两家材料供应企业实地考察。经过反复对比,最终将钴钢作为全磨制锻钢机用丝锥研发生产材料。材料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找上门了。由于钴钢与高速钢硬度和性能不同,两者生产加工工艺也不尽相同。李颖辉在产品加工时采用磨方工艺,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至老式丝锥产品的1.5倍,精度也提高了三分之一。
精准把脉破解“疑难杂症”
众所周知,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其实,工人在日常生产中,也会遇到“疑难杂症”,只不过李颖辉“治疗”的是机器。
2016年5月,工人在生产时发现,用公司自制设备铲磨切削出的丝锥产品螺纹孔中径过大,产品质量不过关。得知情况后,李颖辉立即前往车间与工人一起查找原因解决问题,通过检查发现了问题根源,由于设备主轴和凸轮出现磨损才导致切削出的丝锥产品孔径过大。他们利用磨床对磨损部位进行修复,有效解决了这一质量问题。据了解,该项目当年荣获了全公司QC攻关项目第一名。
其实,这只是李颖辉开展技术攻关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以来,李颖辉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开展了4个攻关项目,破解了生产过程中许多“疑难杂症”。其中,解决丝锥铲磨切削锥跳动超差问题荣获公司QC攻关项目一等奖,解决磨槽机三刃超差问题荣获公司QC攻关项目三等奖。
“我要感谢渭河工模具,是它培养了我,给我搭建了成长和进步的平台。”谈及公司,李颖辉满怀感激,并表示今后他将加倍努力干好工作,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研发出更多新品,为公司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