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西府农耕文化
唤起乡土情怀
本报记者麻雪
    麦秆画制作过程(资料图)

    西周时期的青铜锄

    用于播种的石器——鹤嘴锄

  今天是秋分,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价值。从2018年开始,国家将“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这一天,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秋分,一个天高、云淡、风轻,诗意的时节,更是收获的时节!这段时间,行走在西府乡间,千阳的苹果红了、眉县的猕猴桃熟了、凤翔的秦椒奏响田园“椒”响乐……一派丰收的喜庆景象。
  近几年,宝鸡很多乡村建起了村史馆、农耕体验田。特别是这两年,一些地方还兴起了田园风的露营基地。西府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乡村创新旅游模式蓬勃发展,正在唤起人们心中久违的乡土情怀——
  咱们家乡的农耕文化深
  秋分前几天,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李福蔚,他谈道:“中国的节日、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包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实践,是农耕文明时代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不然,就是白费力气。而咱们宝鸡四季、时节分明,农耕文化深厚。”
  宝鸡被称为“炎帝故里”,传说中的神农氏炎帝“教民稼穑”创始农耕。宝鸡也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周人重视农耕,以农为重。《诗经》中“月无月无周原,堇荼如饴”的诗句,描绘的就是宝鸡周原一带肥沃的土地,可以盛产甘甜作物的场景。《诗经》中的很多篇章与宝鸡、周原相关,其中,不乏和农耕有关的诗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古至今,岐山县北山脚下特产“紫麦”,这是一种做锅盔、挂面的好食材,而其他地方产的麦子不如这里的筋道、香甜。让人不禁感慨,这是“月无月无周原”肥沃土地,给予我们的自然恩赐。
  秋收时节,岐山小强村的苹果、扶风杏林镇的黄桃等特产,以及大片大片正在丰收的玉米,都是周原故土之上、农耕文化深厚之地,自古至今兴盛的直观展示。
  咱们家乡的农耕创意潮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岐山县博物馆原副研究员、资深文博工作者庞文龙。他说道:岐山的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具体可以反映在曾经在岐山出土过、征集到的与农业有关的文物上。
  庞文龙讲述道:“上世纪80年代,在岐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件石器——鹤嘴锄。它是用于播种的石器,通体呈鹤嘴形,下端尖,上端有肩,用以插入木柄。相当于农村播种曾用的点播器。虽然,我们现在看这个石器很原始,但是,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它却是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体现。而且,石器鹤嘴锄比木制品耐磨、耐用,可以说,这也是当时先民们的一个创意。”
  庞文龙还说,在岐山枣林曾征集到西周时期的青铜锄。我们知道,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般是作为礼器、兵器使用,当时的贵族会有一些青铜器的生活用品,但是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青铜器比较少,所以青铜锄就格外珍贵。据分析推测,这是当时工匠们尝试用青铜制作农具的结果。
  无论是“鹤嘴锄”,还是“青铜锄”,作为文物都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创新与进步。几千年的岁月虽然已经流逝,但是这种“创意、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依然体现在今天宝鸡农家人的身上——
  前年,渭滨区高家镇上川村村民创新出了“分分田”,村里开垦出荒地,平整出106块“分分田”,每块面积36平方米,可以让城市里的居民来村里认领一块田地,自己耕种,得到收获,体验田园生活。
  这几年,金台区陵辉村打造的油菜花海,每年春天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在花海中,还设有曾经老式的乡村大秋千、大跷跷板等游戏项目,让游客在花海中,再体验一把回归乡村童年的快乐。
  有一句流行的话说,“每个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乡土情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心中最柔软的情愫是故乡的土地;已经在城市中生活几代的人,不可否认,当面对土地、面对田园时,依然会有亲切的回归感。
  如何唤起现代城市人们的乡土情怀,建立村史馆、打造创意体验田、整合特色乡村旅游、建起田园风的露营基地等,都是又“潮”又受人喜欢的途径。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物见证曾经每个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如今,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的西府乡村,在诸多新的旅游、体验项目的撬动下,更加吸引人的心灵回归。
  咱们家乡的农耕工艺品美
  前段时间,记者在凤翔区糜杆桥镇西白村采访时,看到有妇女坐在自家院子,用麦秆编织一种多边形、小巧的手工制品。这种手工制品看起来宛如风铃的铃铛,很是精美,透着浓浓的原生态农家味道。
  正在进行手工编织的王笃笑着告诉记者:这是由外地客商在附近村里长期定制的农家手工艺品。听说,用来制作门帘、风铃等,农闲时节,用自家地里收来的麦秆进行编织,不出家门就能赚一些钱。
  在平时看来没用的麦秆,在农家人的巧手中,变成精美的手工制品,很受客商青睐。这种农耕带来的副产品,不仅为农家人赚了钱,还成为艺术品。想象一下,当见到和使用它的人,闻到原生态的麦草香,感受麦秆传递出的乡情,心中一定会很温暖。
  在宝鸡乡间,还有一种非遗工艺品——麦秆画。麦秆收拾干净后,进行十几道工序处理,显露出自然的光泽和纹理,再进行适当的上色,制作出的画,灵活、生动、细致、文雅,还寓意着丰收和吉祥。一幅幅灵动的麦秆画,表现了西府农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今年夏收的时候,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26岁的小伙子齐昆可谓大展身手,采用新技术烘干小麦超过200吨。齐昆是土生土长的齐西村人,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在家人帮助下,成立了合作社,拥有了70多台农机,帮助乡亲们从事农业生产,自身也可以得到发展。
  扶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张斌,因为家乡那口沁人心脾的豆花泡馍的浓香,在西安工作几年后,在“扶风喊你回家创业”的政策感召下,开始回乡创业。张斌在父母经营豆花泡馍小店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早味居”豆花泡馍这一品牌,解决了这道家乡特色小吃在生产、保质、运输、网购上的多重问题。他的想法,就是让宝鸡美食走得更远。
  其实,像齐昆、张斌一样,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这几年越来越多。乡村,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根。飞出去的年轻人,心中的那根“风筝线”始终牵挂着故乡。正如张斌所说,回到家乡创业,他心中有着无限情怀。
  宝鸡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的乡村,更加美丽,美在景色、美在人心,美在由此而生的各种农作物、特色小吃以及不同式样的乡间工艺品。正在发展中的乡村,需要人们怀着深深的乡土情怀回眸凝望,并重新回到她的怀抱,一起共同发展!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