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广而告之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蕴含好民风的宝鸡村名
劝读村尚读古风世代传
孝母村 孝老爱亲成风尚
上凉泉村以泉为鉴正民风
叩村叩拜泰伯敬贤达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上凉泉村以泉为鉴正民风
本报记者 张琼
陇县东风镇有个村子叫上凉泉村,村名得自村广场一眼泉。以当地山、水、林木等为村庄命名并不稀奇,上凉泉村与那眼泉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眼泉被写进村规里,以泉为鉴、清白传家等古训,显示出当地人对这眼泉的珍重。
这眼泉名为龙泉,如今已被加固修缮成村里一景。村民赵金明回忆,龙泉数百年从未干涸,通自来水以前,这眼泉水曾是全村人的饮水源,龙泉水质好、甘甜、清澈。明朝时曾设龙泉里,明代人赵廷钖赞美这眼泉:“龙泉水清如镜明,鱼翔浅底遏飞舟;三冬一片白雪景,独见此处草色青。”
清澈的龙泉被当地人化入村规乡约中。村规教育村民要学习龙泉清白廉洁、善待他人、淳朴厚德等美德,明清时期该村涌现出一批清正廉洁的官吏,如四川资阳知州赵本熙等。
据上凉泉村村民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村里发生了一则善待难民的事。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大批河南难民来到宝鸡地区避难,河南温县、原阳等地17户60多人辗转来到上凉泉村。全村村民一致认为,危难时期救助同胞理所应当,于是热情接纳了来村避难的所有难民。村民赵栋儿、赵明义、支永贞等人不收一分钱腾出房屋、窑洞、磨坊等,让难民安家居住,并把一些土地、山林让给5户难民做陶器。在上凉泉人的热心帮助下,这批难民在村里站稳了脚跟,有人拾荒种地,有人经营小生意,有人做泥瓦匠,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来,这批难民大部分返回原籍,张福生、刘华容等人不舍离去,一直定居上凉泉村直至去世。上世纪70年代,7名难民子女来到上凉泉村,感激村民当年善待父母之恩,说着说着大家都湿了眼眶。
至今,上凉泉村的泉水依然在流淌,龙泉旁边不远处就是村规民约宣传栏,常有村民在此赏清泉、读村规。清泉汩汩,看似无声但默默滋养了一方土地,就像乡规民约看似无形,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群人。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