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陕西:绿水青山绘就幸福底色
陕西日报记者李旭佳
  初秋清晨的薄雾中,壮美雄浑的陕北高原迎来和煦的朝阳,山梁沟峁间果园、林地、梯田错落有致。
  每一座山,每一道梁,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深深的牵挂。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暖人心田、催人奋进。
  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陕西版图由浅绿向深绿不断迈进,三秦大地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三秦大地的山山水水,见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牵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三秦儿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生态发展之路。
  守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一颗藏在陕北黄土高坡褶皱里的“生态明珠”。
  从“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到“层层梯田绕山梁,座座坝堰锁沟掌,绵绵峰峦碧水漾”,背后是高西沟村四任班子三代人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坚守下来的“绿色梦想”。
  40座山峁、21道沟岔,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在那个“要粮要田”的激情年代,高西沟村治理穷山恶水,主动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如今的“陕北小江南”,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从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变成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村里的故事,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讲了很多次。最多的一次,他一天讲了26遍。
  守住绿色就是守住幸福。
  地处秦岭南麓的汉中市佛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1.19%,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秦岭“四宝”齐聚;宝鸡市渭滨区以生态建设引领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保障生态建设,在西北地区成为“工业城区生态最优、生态城区工业最强”的城区;汉中市宁强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引擎,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环境优、城镇靓、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秦岭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提供强有力支撑。
  用绿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有游客预订了油囫囵。你瞧,我们把软糜子面和硬糜子面掺在一起,这样炸出来的才好吃哩。”9月5日一大早,62岁的高西沟村村民高锦武就和婆姨常竹平在厨房里开始忙活。
  揉面、做面胚、下锅……在常竹平熟练的操作下,一个个色泽金黄的油囫囵在油锅里“翻腾跳跃”,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炸油囫囵的声音,“唤醒”了高西沟村的早晨。村里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富民路,高锦武也端起“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语重心长。
  播种绿色,收获希望,是三秦儿女数十年来的坚守与奋进。坐落在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茶园,山坡绵延起伏,满目苍翠。站在茶垄间,村民陈敬翠告诉记者:“我家现有4亩茶园,2亩流转给合作社,2亩自家照管。今年春茶都在网上卖完了,很受欢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在吴起县南沟村生态度假村旅游3A级景区,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正打扫庭院,满怀期待地迎接新游客;群山环绕中,柞水县金米村小楼林立,大棚内一串串吊栽木耳旁,数据采集系统正实时收集环境信息;凤县6.7万亩花椒进入成熟采摘期,漫山遍野的“红豆豆”粒粒饱满,椒香四溢,到处一片繁忙景象。
  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生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切实把“两山”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走出一条致富新路子。
  护绿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高锦卫和高利东父子俩,是高西沟出了名的“父子兵”。“我爸每天嘱咐最多的,就是要守住这片绿。”高利东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老一辈高西沟人小心翼翼地把小树苗‘端’上山,像对待娃娃一样。现在满山都是大家的宝贝疙瘩,我咋能让父辈们白白流血流汗。”作为村里的护林员,高锦卫守护着习近平总书记来过的龙头山。
  初秋时节,走进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密林参天、飞瀑如帘。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表示,“对于秦岭生态保护,我们将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这几个月,也是延安市黄龙县界头庙镇景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刘全顺最忙的时候。“全村2000多公顷林地,咱必须守护好。”刘全顺是延安市6568名村级林长之一,每天他都会和村上其他3位护林员上山轮流巡查。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今年,我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明确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全面加强资源监管,持续壮大生态经济;明确推进秦岭巴山、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持续开展秦岭、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加强草原湿地修复,力争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必须算大账、长远账,算整体账、综合账。
  “越来越多群众捧起生态饭碗,对自然资源主动保护,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快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研磨”和智能“嫁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迈向深绿的步伐更加有力。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一个个定向领航的难忘时刻,一句句心怀家国的殷殷嘱托,成为三秦大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持久的力量。
  (据《陕西日报》)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