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当非遗“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古老非遗焕发新时代活力
本报记者罗琴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
  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让经典代代相传,并不断焕发绚丽光彩,始终是传承的要义。
  过去的非遗,总是被贴上“古老、稀缺”的标签。近日,记者采访到我市几名年轻非遗传承人,一起去探寻当“老手艺”遇上“新匠人”,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而这些“新鲜的血液”输入古老的非遗,又将赋予传统文化怎样的审美内涵?
  匠心筑梦非遗魅力尽显
  我市85后剪纸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何伟伟,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老家凤翔区,拿起红纸,握紧剪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因对非遗剪纸的深度热爱。他将非遗传承的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付诸行动上。
  何伟伟常常将剪纸作品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倾听来自各界朋友的评价。他说:“点赞声音多,但我更珍惜老师、朋友们给我提出的改进意见,这些不同的声音促使我更加认真地思考,如何以匠心铸精品。每年,我都会抽出时间到外地参观学习,为自己的创作不断注入新的灵感。”
  凤翔泥塑胡深世家第六代传人韩建斌出生于1991年,自小就跟着外公胡深和母亲胡小红学习泥塑。作为凤翔泥塑最年轻的一代传承人,韩建斌创新了创作方式,变以前固有的三分塑、七分彩为五分塑、五分彩,在汲取创作元素中,也会根据年轻人的需求,更多融入可爱、灵动的卡通元素。“这样泥塑的造型就更加形象化,当然,也对塑像这一制作环节的要求更高。”韩建斌说,平时他会花费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提高技艺,功夫下得深,制作出来的泥塑才更有生命力。
  出生于1982年的扶风人马亚峰,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扶风县社火脸谱代表性传承人。“全国社火脸谱中只有宝鸡有马勺脸谱,我们的这一特色非遗要得到弘扬,必须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不断进行改良,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色彩搭配,以及最终的应用市场,都需要体现更大格局,更多人文气息。”
  马亚峰是这样说的,他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的。文创作品《人文陕西,魅力宝鸡》选择陕西西安、宝鸡、汉中、延安四个城市,以每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旅游标志为马勺脸谱创作原型,在图案绘制中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旅游标志相结合,给传统民间艺术注入了现代旅游宣传的活力,这组作品也成为陕西对外宣传旅游的文创新名片。
  非遗作品更多的是对家乡爱的表达。马亚峰作品中不论是对“看中国,来宝鸡”宣传语的融入,还是对人文始祖炎帝形象的绘制,抑或是《携手抗疫,福佑长安》作品的创作,都体现出非遗传承人用心用情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的表达。
  跨界融合创作“活色生香”
  非遗要焕发新的活力,需要连接现代生活。“年轻”的表达方式,打破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
  不论是剪纸,还是泥塑,有了冬奥会上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非遗的面孔就变得憨态可掬;有了书签、钟表、小摆件,非遗的作用就在生活中得到了放大。
  近年来,马亚峰的创作开始更多地贴近生活,作品《十二生肖马勺脸谱挂表》就是以十二个手工绘制的十二生肖马勺脸谱为十二时辰,外框制作成方形,寓意天圆地方。马勺上分别绘制有十二个生肖脸谱,也象征人们对万物和谐的美好期盼。而作品锅盖社火脸谱《五谷丰登》则是以农村做饭用的大锅盖为原型,锅盖上方绘制为粮仓和粮食,脸谱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丰富,烟火气十足,表现出作物丰收的种类多样丰富,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生活。
  何伟伟坦言,非遗创作既要传承好老手艺,也要关注当下社会生活变化。近年来,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但在抗疫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何伟伟潜心创作出“青春有我战疫必胜”等剪纸作品,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参与到抗疫中来。不仅如此,在丰富廉政文化中,何伟伟还将传统文化与廉洁文化有效结合,先后创作出《清廉是福》《清廉之花》《清廉之意》《清廉之荷》等系列作品,提醒大家懂得取舍、常思清廉,深受欢迎。
  非遗“老物件”在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全新设计下,华丽变身,不少新品在国潮之风蔚然兴起的当下,以本土艺术文化元素为导向的形象输出,俨然成为时尚圈的风向标。“我们将凤翔泥塑中传统挂虎形象体现在服饰中,也是以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推广和传承凤翔泥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韩建斌说,别具一格的服饰很受年轻人喜爱,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继续投身创作的激情。
  流量扶持非遗更能火“出圈”
  8月初,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十余名学生在凤翔剪纸传习所内,认真倾听何伟伟关于剪纸艺术的讲解,听完理论,每个人还动手剪了一幅作品,表达各自对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欢喜和期待。
  临近开学季,不少学生和家长来到市区及县区的非遗展示店,选购剪纸、泥塑、文创等产品,它们有些被带到北京上海,有些漂洋过海被带到国外,成了友人间的赠礼佳品。
  “这样极具我们民族特色、家乡特色的非遗产品,非常受同学们的喜爱,把这些送给同学和老师,让大家都来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法国留学的凤翔籍学生张海露每年都会选购非遗产品,带着非遗走出国门。她表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以及国外友人非常多,希望非遗创作更加时尚、更加有趣,也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得到进一步弘扬。
  非遗宣传要深入人心,非遗创作也要搭上文创、直播“快车”,才能让非遗真正火“出圈”。
  采访中,马亚峰、何伟伟和韩建斌都表示,除了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宣传活动外,他们还利用假期开展研学体验,让更多的学生、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创作。与此同时,他们的作品还乘上了网络快车,吸引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马亚峰告诉记者,他经常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中发布自己录制好的短视频,这些视频都与社火脸谱有关,有的是绘制过程,有的是成品展示,还有的是各类活动的剪影和花絮。“我的短视频粉丝达到九万的时候,就有一些商家跟我谈合作了,说要帮我把粉丝数变现。”何伟伟说,他也会把剪纸流程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当听到对方的合作建议时,他立刻当场回绝,“录制短视频并发布的初衷,是想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带动更多人热爱它、保护它、传承它,人人都做非遗文化的代言人。”
  谈到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韩建斌颇有想法,他说,接下来他将探索研究把泥塑工艺流程进行分割并简化,“当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变成片段化,就可以降低学习泥塑的门槛,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泥塑创作。”他表示,除了在制作工艺上大胆创新,还需要将原本口口相传的泥塑文化进行汇总编辑,使其成为最有权威性、学术性的研究材料。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