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
秦地闻秦音
家住宝鸡
渭水人家幸福来
家乡传唱渭河谣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家乡传唱渭河谣
◎张峰青
我是土生土长的陈仓区坪头人,对于坪头的地理山水、人文典故是非常了解的。今天,我就说一说有关渭河的往事,讲一讲有关渭河的歌谣,让更多的人了解渭河的过去,感受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坪头镇与渭河南岸的营头村隔河相望,看近却远。人常说:“隔河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渭河水阻断了两岸的交通,也给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多困难。以前的渭河上没有桥,过河需要坐木船,才能摆渡过去。从营头到坪头的乡亲们要到街道置办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坐木船过河;同样,从坪头到营头的乡亲们要去南岸探亲访友也需要坐木船,才可到达对岸。从坪头镇到南岸其他乡镇,坐船渡河到营头村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的木船,不是随时就有,而是要等到一定数量的乘客后,再解缆摆渡。每天的摆渡也是有次数限定的,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渡船的次数自然就会减半。木船在河中行驶的路线也不是直线,而是随着水流下行走斜线。在滚滚波涛中,木船起伏不定,最终艰难缓慢地抵达渭河的对岸,才算摆渡成功。如果遇到渭河涨水期,就不能渡船了。这时候的渭河犹如天堑,阻断了交通。有嫁到南岸的女子回不了渭河北岸的娘家就会唱道:娘啊,大(爹)啊,瓷心肠,把你娃给营头庄,你娃不得过河,心不展畅。
我大姐就是从坪头村嫁到营头村的。那年,我去她家走亲戚。因为渭河水暴涨,无法过河回来,就心焦如焚。后来在坐船回北岸时,拉纤的绳子断了,木船在河水中打着旋向下游漂移。一船人都惊恐万分,我看见河堤上送我的大姐,披散头发追着船,呼喊我的名字。大姐刚结婚,她穿的红棉衣在河风中上下翻飞。好在木船在下游的漩涡里被树根挂住了,才挽救了一船人的性命。当大姐赶过来抱着我的时候,她的红棉衣都是湿淋淋的。我不知道大姐的红棉衣是怎样湿的,但我分明听到大姐又唱起那首歌谣:“娘啊,大啊,瓷心肠——”平缓的节奏,却像铁锤砸在人的心上,催人泪下。所以直到今天,我仍然忘不了那次危险的经历。
1982年,渭河上,一座联拱石桥建成了。大桥连通两岸,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庆典时锣鼓喧天,为庆祝大桥建成,县政府请来戏班在渭河的滩涂上搭台唱戏,引来八方民众争相观看。只见渭河大桥在红旗和灯火的装扮下,犹如雨后彩虹,又似橘红的丝带,将山川掩映得更加美丽。愉悦的心情写满人们的脸庞,有民歌为证:历经三年建桥成,两岸不再渡船行。老百姓,赴新程,一下直达幸福门。不论刮风和下雨,想走哪儿都带风。
后来,为了沿岸乡镇发展,国家又在渭河多处建成混凝土大桥,把颜家河的铁索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并增建胡店渭河大桥、固川渭河大桥等。这时候,310国道上行或下行的车辆可以借助石桥的连接到达两岸的任何村镇,渭河两岸的交通日渐发达。原先连接各乡镇的交通,是每天一趟的火车,现在有了每二十分钟一趟的县际班车。渭河南北的交通,也不再是原先的一条道路,而是形成了数十条路桥相连的网状结构。有一年的正月,镇上组织村民社火游演,有人自编歌词赞美交通出行的巨大变化,他们唱道:渭河不再险,出行不再难。路桥随处见,交通镇村连。相隔再遥远,往返转瞬间。大道平又宽,生活正朝前。
2015年,连接坪头镇与营头村的渭河大桥旁又增建一座桩架结构的混凝土大桥,建桥很少用人力,全凭机械操作,短短一年时间建成通车。桥体坚固,桥面宽平,桥柱精美,护栏上装饰着太阳能路灯和彩色灯箱。每当夜幕降临,大桥上流光溢彩,人来车往,热闹异常。再看今天的渭河沿岸,已不再有交通运输的阻碍,更不是出行交往的天堑。那天我高兴了,也口占一绝,来歌咏如今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布春风,富裕生活喜相迎。渭水滔滔不再惧?路桥结网任君行。(根据七旬老人赵林志口述叙写)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