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皮影戏箱代代传
巨侃 毛丽娜
    李永忠(右)打开他的皮影戏箱

    皮影中的戏剧人物

    皮影狼惟妙惟肖

  听说“渭滨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永忠家里有宝贝,日前,笔者前去渭滨区高家镇晁峪村探访。
  美丽的晁峪村山环水绕,满目苍翠。一条小河穿过村子,一道宽展的老街把我们引向李永忠家。李永忠的儿子李红志笑吟吟地迎在门口说,“宝贝”就是父亲使用了一辈子的一只皮影戏箱。
  李红志说他今年55岁,老物件比他年龄大得多!从他记事起,这只戏箱就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具,放在卧室的角落里,箱子上盖着白色带花的帘子。每逢父亲演出,箱子在一开一合之间,里面的皮影就显露出来,引得他们小孩子“哗啦”一下都聚到了箱子边,眼巴巴等着父亲从箱子里拿出来这些宝贝,可还没等他们看仔细,只听“吧嗒”一声,父亲就扣上了箱子中间的锁扣,挂上一把明晃晃的锁,钥匙也顺手放进了衣兜里。
  “那时,箱子里面的那些皮影道具,就是我时刻惦记的玩物,也是我们村上小孩子时时刻刻都想打开的‘聚宝盆’!可父亲看得很紧,不许小孩子靠近。”李红志笑说。
  李永忠老人年过八旬,看起来身板很是硬朗。听说要看戏箱子,老汉精神倍增,说声“稍等”便步入卧室,从大床底下拉出一只朱红漆木箱子。这木箱子颇有些分量,两个小伙帮忙抬到了客厅。“这就是我们这行当的宝贝——装道具的戏箱。”李永忠轻拍箱体说。
  这是一只外表很普通的木箱子,长约8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40厘米。箱子木质一般,用的是西府常见的硬杂木,但真正有趣的是它里面的东西。
  开启箱盖,笔者发现里面装满了成捆成摞的皮影道具。箱盖内还贴附有一张清单,虽然清单已残破不全,依然能读出“战鼓1面、戏锣一个、唢呐1对、牙子1副、梆子1副、武线12个、马人8片……”等字样,“戏箱内皮影现存40多把,‘头’200多件,都是上一辈人留下来的东西。”李永忠一边介绍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取出皮影展示。
  栩栩如生的马、活灵活现的龙、龇着獠牙的狼、面目狰狞的小鬼和判官……笔者看到,这批珍藏箱底的皮影有人物,文、武、生、丑、净、旦、神仙、妖怪,还有狮、虎、龟、蛇、龙、凤等各种动物,绣楼、亭子、拱桥、龙床、殿帐、舟船等场景式的皮影道具也有好几套,让人大开眼界!
  “这些道具都是用牛皮做的。皮影雕制,黑牛皮最好,黄牛皮次之,不满两岁的轻口牛皮比老牛皮好。一般都是皮影艺人自己刮制牛皮。先在清水里浸泡、每日换水,浸泡软后刮去里皮脂肪层和外边的毛质……”李永忠道起了皮影制作的秘诀。
  生于1942年的李永忠,是西路秦腔皮影戏第四代传人。1982年,李永忠和他的戏班成员走街串巷开始演皮影戏,一张白布,一盏灯光,三四个抻腿伸胳膊的皮人道具,就构成一个皮影戏台。幕布后面,李永忠和演员们常常耍得大汗淋漓。戏班子里的6人各有分工,团长李永忠负责联系演出,演员王建林负责舞皮影和唱腔,其他4人负责演奏乐器和必要的帮腔。虽然现在皮影演出少了,可老人们都不愿意放弃皮影戏,有机会还坚持演。
  “解放初期,村里还有十几家皮影戏班子,每个戏班都有一套皮影和戏匣子,现在保存下来的道具就我们这套了!皮影一代传一代,这些皮影传到我手中,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说话间,李永忠拿起一只道具摆弄着,哼唱起了西府道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