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科传拓宋代笔洗上的铭文 本报记者段序培
有一种翰墨情怀叫拓片,有一种传统技艺叫拓印,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直面举世瞩目的古代珍宝,触摸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这项技艺,了解的人不多,精通的人更是稀少。打开《岐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详细解读岐山拓片技艺的章节里,李忠科的身影赫然入目。
选择源于内心的热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李忠科出生于岐山县五丈原镇五丈原村。诸葛亮庙博物馆景区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这座小镇热闹不已,也让这个土生土长的五丈原汉子“嗅”到了商机,遂在景区做起了旅游胜地照相的营生。在他的认真钻研下,照相生意十分红火。跟随游客的步伐,他常常听导游讲解镇馆之宝南宋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长期的耳濡目染、多次的深情凝视,让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李忠科,对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盯上了拓印这一行当,他想让这些古代珍宝通过这一传统技艺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刚开始做的时候,纸上不上,就用胶带粘住四周,可上墨时纸还是掉;上墨时掌握不好力度,取的时候拓片就破了……”李忠科回忆着自己走过的一些弯路。
翻阅大量拓片制作资料,仔细琢磨拓片的字口、边缝,反复调试墨汁的比例,不断更换拓包的填充材料……在这条摸索技艺的道路上,李忠科走得缓慢而艰难,但他执着而坚定,不放弃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参加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裴建平拓片技艺培训课程。自此,“复活”珍贵文化遗存,成了李忠科坚持不懈的工作。匠心来自多年的执着
一个墨盒、一方垫板,几把分工明确的毛刷、几块大小不一的拓包,是李忠科十年间最亲密的“伴侣”。在他的世界里,拓印时发出的“噗噗”声,是最深沉悦耳的声音。
拓碑是一门高级技术,也是一件体力活。拓碑时李忠科需要先将石刻清洗干净,让上面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清楚,然后将裁好的宣纸敷于碑文表面,自上而下把纸轻轻润湿,之后用毛刷轻扫宣纸,使湿宣纸展平并紧贴所拓平面。待宣纸稍干后,再用拓包蘸取适量墨汁,轻轻扑打,复制图文。待宣纸风干,将其取下,石刻上的图文就纤毫毕现地展露在宣纸上,拓片就算制作完成了。
十年间,李忠科专注于传拓艺术的同时,也醉心于传拓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拓印是一种对文物进行保留、保护的过程,很多珍贵的文物,由于受保护条件限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拓片可以将它们的模样,保留在时间长河中,传承于后世子孙。”当被问起为何对拓印如此执着时,李忠科这样告诉记者。坚守是最长情的告白
多年的努力和蓄积,终于绽放出美丽芳华,李忠科完美地演绎着“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的传拓技法,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点“小成小获”,而是向自己的技艺生涯发出了更高挑战,不断精进自己传拓的技艺,在一次次作业过程中倾注着“下一张会更好”的匠心精神。人们也渐渐知道了岐山县蔡家坡镇有一位可以“复活”文化遗存的拓工李忠科。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的时代步伐,李忠科时常受到我市各大博物馆和景区邀请,在四川省、甘肃省等重大文物碑拓印工程现场,也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全国传拓名家邀请展作品集》、《金石永寿渭水绵长》金石拓片精选、《守望经典金石墨韵拓片邀请展作品精选》等作品倾注了他的心血。
“我热爱拓印,会继续努力精进,让传拓的墨香飘进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拳拳可见的赤诚之心和对历史文化的一腔热情,在李忠科的眼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