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宝鸡文化旅游
标题导航
|
串起乡村文化的珍珠
传承乡村文化才能留住乡愁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传承乡村文化才能留住乡愁
张晓燕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
西府的一个个乡村,在黄土和山峦当中连接成美丽的村镇、县区、城市。有人说,三代之内,很多人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村前的老榆树,有爷爷和父亲的记忆;窗花和绣花门帘上,是奶奶和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情思;麦田、菜地里蕴含着丰收和好日子。不论你走得多远,那丝丝缕缕的乡愁总会伴随你的生活。如今,乡村之中生活的农人在土地上织出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建设美丽乡村,乡村的文化传承尤其重要,因为乡村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域聚集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人们对故乡人情、风俗、建筑、山水、老物件等的回忆,饱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人文信息。
要传承好乡村文化,就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独特的文化标识。文化特色是软实力,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需要充分挖掘文化特色,形成当地独特的人文标识。比如岐山的臊子面是一个知名品牌,很多村子的农家妇女就是做臊子面的高手,她们在自家开的农家乐里,张贴着与臊子面有关的传说,注册了与岐山臊子面有关的品牌,成立了相关的产业协会,打造油泼辣子、岐山香醋、臊子肉等产品,对于来乡村旅游的客人,更是用农家特色饭菜招待,既满足了游客寻觅乡愁的心愿,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要传承好乡村文化,就要突出地域的“乡土化”。采用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民俗、农耕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西府乡土元素的利用,使得乡村文化景观更为亲切、更富有地域特色。在凤县的不少乡村,都是青山绿水绕村庄,农家建筑都是白墙灰瓦,塘堤柳韵,清新秀雅。黄河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交融,这里既有北方的粗狂豪爽,又有南方的温柔婉约,特别是羌族村子的民族服饰和村寨建筑,成了不少城里人打卡的旅游首选地。
要传承好乡村文化,就要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当地独特的民俗活动、民间技艺和戏曲等传统文化,是避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的法宝。在镇村的建筑改造过程中,要保护好文保单位、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挂牌等物质文化遗存,提升完善当地美丽乡村传统精神,形成文化认同。比如陇县关山牧场附近山村养马、驯马、表演马术的习俗,凤翔的泥塑、草编、西府曲子,千阳的刺绣,陈仓区的天地社火等非遗文化,这些乡村文化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着重要的文化符号。凤翔的周家大院、马家大院,更是当今人们了解明清特色建筑的珍贵实物。
留住青山绿水、风俗民情、传统节日,保护好古井老屋、小桥古树、民间文化等,也就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你我的共同记忆,进而滋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