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娟给做好的旗袍测量尺寸 本报记者王卉
温婉典雅的旗袍,是我国悠久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如今,最具东方传统古典韵味的旗袍,又吸收了西式裁剪的精华,在传统与时尚交融中,展示着华彩之姿,这让从小就喜爱传统文化的杨利娟颇为痴迷。从开始成立旗袍会到后来研学刺绣、手工旗袍的制作,再到创立工作室、注册“杨子坊”商标、开办旗袍馆和筹建传统手工旗袍制作技艺传习所,一路走来,旗袍成为杨利娟生活中的全部。
每一步“探索”是对美的追求
精致的立领、流畅的线条,轻盈的步履中,穿着旗袍的女子与旗袍一起摇曳生姿,尽显东方女性魅力。“只一眼,我就爱上旗袍”,杨利娟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的心动。早在2015年,她就和众多喜爱旗袍的姐妹成立了旗袍会,闪亮在不同的舞台。得知很多人买不到心仪的旗袍,深受旗袍服饰文化感染的杨利娟,决定拜师学习旗袍制作技艺,她想把美带给更多喜爱旗袍的姐妹。
作为一名70后,杨利娟很早就接触到了手工制作。小时候家里姊妹多,妈妈经常挑灯做衣服鞋子,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心灵手巧,杨利娟是妈妈最得力的小帮手。十五六岁时,她织的毛衣、纳的鞋底、绣的鞋垫花枕头,比大人做得还要出色。初中毕业时,一家服装设计学校给她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可是她考虑到家里的条件,最终放弃了。年少时的经历对杨利娟的影响是深远的,她用那颗爱美的心,观察着生活中的每一处美。每一寸精美都是“心”的付出
刺绣是旗袍制作上的技艺之一,也是杨利娟学习的第一站。她的老师“涪陵工匠”胡华芳是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杨利娟向她学习“手推绣”的技艺,这种用双手推动绷子与手推绣机相结合的刺绣工艺方法,需要手、眼、脚、脑协调并用,不易掌握,可杨利娟很快就得心应手。此后,她又前往北京,向著名服装设计师孙小杰学习旗袍制作,这让她对旗袍礼服及各种高级品质时装设计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在前程一片光明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已身有残疾的杨利娟雪上加霜,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每天都要与疼痛抗争。还在术后康复期,行走不便的她毅然选择了前往福州学艺,她说,与其整天在疼痛中度过,不如把时间花在做件好旗袍上。2021年6月,杨利娟又前往湖南省冷水江市,如愿成为传统手工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人肖丽霞的弟子,并得到了传统手工旗袍制作技艺的全部真传。每一件旗袍都是文化的传承
众所周知,手工旗袍制作最讲究量体裁衣,这是整件旗袍制作过程中最基础、也最关键的第一步。这里所谓“量体”,不是简单拿软尺测量三围,而是要采集身体部位的至少29个数据。第二步再根据穿着场合选取面料,结合个人的气质、肤色、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所考量。比如,旗袍日常穿着多偏好素雅,而盛会时就要展现华丽庄重。多年的经验让杨利娟总能“因材”“制宜”,她说:“每一位女性都是美的,手工旗袍就是要展示出她们各自不一样的特点和美感。”
在传统一片式古法无省旗袍的制作中,杨利娟保留了传统绲、嵌、镶等制作工艺,又融入现代元素,让传统与时尚交相呼应。尤其是裁剪工艺保持中正方直的十字形平面裁剪结构,更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在杨子旗袍馆里,陈列着素绉缎、宋锦、苏锦、花罗、金丝绒、正绢、香云纱、亚麻等各种面料制作成的旗袍近百件,件件制作精良、美轮美奂。无论是方襟、直襟,圆领、水滴领,还是一字扣、花式盘扣,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不同风格元素,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七年间,杨利娟掌握了旗袍的全部制作工艺,设计、手工制版、裁剪、制作……她也以传统手工旗袍制作技艺,成为金台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案头上,剪刀、糨糊、刮刀、熨斗、喷水壶、烫凳、镊子、粉线包、大头针包一应俱全,她手上戴着顶针、用着最为顺手的12号缝衣针,在一针一线中制作着旗袍。她说,自己的老师都是业界精英,她学习到了精湛的技艺,也在老师们身上看到了传承的精神,无论未来如何,她都要不断学习、进步,还要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