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我们普遍知晓的一本儿童启蒙图书,因为其优美的诗句、深厚的文化渊源,成为众多文化爱好者书架上最常见的书目之一。但是,你见过近二百年前的《唐诗三百首续选》吗?这本古书,是我市青年作者王英辉的“传家宝”。
续选“唐诗”补遗漏
在王英辉收藏的几部古籍善本中,他的祖父传给他的距今近二百年的《唐诗三百首续选》,颇为珍贵。6月2日,记者见到了王英辉和他的这本珍贵的古书。他说:“这本书是爷爷留给我的‘传家宝’。记得在我11岁的时候,爷爷郑重地把这本书给我,让我背诵里面的名家名篇,并叮嘱我妥善保存。也是从那时起,我越来越喜欢唐诗,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爱好将影响我的一生。”
记者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本书,看到了选编者的署名:金坛于复斋先生编。王英辉解释说,“金坛”是指今天的江苏省金坛,“于复斋”中的“复斋”是这个选编者的号。
为什么这本书名为《唐诗三百首续选》,而不是我们普遍知道的《唐诗三百首》呢?这本书的“序”中有明确解释。
我们现在普遍知晓的《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由无锡人孙洙(号“蘅塘退士”)编选,流传广、影响大。
而在《唐诗三百首续选》中的“序”中明确写道:“今所行唐诗诸选,当以蘅塘先生(指孙洙)所编三百首为最,善本第限于篇幅名作多遗……”意思就是说,这本书的选编者很推崇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但是需要增补遗漏的篇目。“序”的最后有明确的时间落款,即“道光十七年”,说明了这本书的编选年份。算一算,这本书距今有185年。
这本《唐诗三百首续选》也是按照五言、七言的编排方式编排的。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李白的《古朗月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牧的《山行》等。
受祖父影响笃爱传统文化
市总工会前不久举办了“职工家中有书香引领社会新风尚”主题征文活动,王英辉获得了一等奖。读书,是王英辉三十多年来不曾中断的好习惯。在他的阅读光阴中,祖父的种种激励方式,让他在懵懵懂懂的岁月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爱读书,所以写出了自己的书。去年,王英辉的散文集《书页里的光阴》出版。我市著名作家吕向阳评价这本散文集“饱蘸深情、构思新颖、韵味悠长,像听了秦腔一样让人刻骨铭心,像吃了地道的臊子面一样让人过瘾”。
王英辉的祖父是岐山有名的学者王效文,曾出版过《岐邑野史》,记载了家乡近代诸多人和事。如今,王英辉在创作上颇有成绩,可见其家风的深远影响力。
王英辉回忆说:“记得爷爷当时把《唐诗三百首续选》给我时,是让我背诵里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熟练背诵后,我又背了里面诸多唐诗。因为这本书是善本、是竖版印刷、是繁体字。所以,从儿时起,我就习惯了对古书、古字的阅读。后来开始学习书法,因为从小打下的古文化基础,让我学得很顺畅。再后来,我也喜欢看古石碑、拓片。我想,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就是从儿时背诵唐诗开始的吧。”
现在,他6岁的孩子也经常和他一起阅读,也已经能背诵不少唐诗。王英辉说:“等我的孩子长大些了,我会把这本《唐诗三百首续选》给孩子,并告诉孩子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仅是珍贵的善本,更是激励一代代人浸染墨香、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栏目征集相关线索。邀请你来晒晒你家的“传家宝”,聊聊“传家宝”的故事,说说你家的好家风、好家训,以及那些老物件里动人的故事。
请将作品(含报送家庭的手机号码)发送至邮箱bjrbwtb@126.com。具体征集要求,请扫描二维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