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片木之上镌灵性
——记岐山县手工制匾老手艺人强刚
    强刚在全神贯注制作匾额

  本报记者张敏涛
  说起匾额,大家都很熟悉,街头每个门店都有自己的匾额,样式也是各有特点,然而现在大多数都是电脑制作,纯手工刻制的却比较鲜见。
  在岐山县美术馆,就有一位老手艺人强刚,他坚持手工制匾,还积极研究对老匾额的保护和修复,让这门老手艺不断传承发扬。从小痴迷书法和雕刻
  5月18日,记者在强刚的工作室看到,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正紧紧地握着刻刀,一丝不苟地镌刻着面前的木板,随着木屑飞舞,字体的轮廓一点点显现出来。
  “匾额制作包括书法、雕刻、贴金、上漆等十多道工艺,是技艺的集大成。”聊起制匾,强刚立马来了兴趣。今年57岁的强刚是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人,是当地有名的制匾人。小时候对书法和雕刻的痴迷,让强刚对制作匾额产生了兴趣并乐此不疲,并且一干就是近四十年。对他来说,听着秦腔、握着刻刀,让一幅幅龙飞凤舞的书法字跃然“木”上,是一件充满乐趣和很有成就感的事。
  强刚的先辈出过几位教书先生,都是能画会刻的人。平时除了教书就给人做匾,这让他从小对这门技艺颇感兴趣。“懂书法、会雕刻是制作匾额的基础功夫。”强刚说,那个年代在农村学书法,只能自己揣摩,根本没有人指导。为了提高技艺,他常常四处寻找历史遗迹,照着上边留存的书法和彩绘临摹,几年时间跑遍了临近几个县。有时候为了方便,远一点的地方他就带上馒头和水壶,一练就是好几天。
  为出精品反复钻研技艺
  经过多年坚持,强刚渐渐有了一定的功底。村里有名的篆刻家江海沧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匾额,这也让强刚有机会把这门老手艺每一道工序完整传承了下来。
  “和电脑制匾不同,手工制匾要求专注力高,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刻崩、刻错。”强刚告诉记者,书法作品写在纸上和刻在匾上是两回事,特别在雕刻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字体字形、匾额悬挂位置等进行设计调整,这样才能呈现出更好的美感和立体感。另外,匾额上的字体众多,还有些字写得特别复杂,为了保证书法原来的神韵,刻纹需要反复揣摩,进刀深浅差几毫米就能显示出不一样的效果。有些细微处,一钩一弯都要反复用刀才能刻出效果来。
  除了雕刻,手工制作的匾额之所以能长久保存下来,关键在于采用了传统技艺,从刻、绘、漆到给字贴金,一块匾额做完最少要十多道工序。有一次,强刚在做一块匾额时,对方要求全部用老手艺。虽然只有三个十五厘米见方的字,强刚从开始选材到制作完成却用了十多天时间,其中最难的就是布裹和贴金两道工序。布裹需要用到猪血和石灰,两样材料混合比例稍微不合适,这块匾额表面就容易产生裂纹。而贴金时,为了保证字体不褪色,而且粘连成百上千年而不掉,就需要用到构树汁。一棵构树,用刀子划开后,有时还收集不到一滴汁。为了收集十多毫升的构树汁,强刚到山中采集了两天。
  “手工制匾虽然费力,但是每做完一块,我觉得它让文化得到了留存和延续,就觉得非常值得。”强刚说,匾额的制作和其他传统文化载体不同,一块匾额可流传成百上千年,而匾额制作是中国传统的工艺,本身具备厚实的文化分量,所以他愿意去从事和钻研这项技艺。
  传承是手工制匾的生命
  宝鸡历史古迹众多,其中不少地方都保留有匾额和“板对”,年深日久,不少存在破损、掉色的现象。作为一名老手艺人,强刚觉得有义务保护这些历史遗存。近年来,除了平常的匾额制作,强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老匾额的保护和修复,不断改进技艺,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并先后完成了岐山县周公庙、诸葛亮庙,宝鸡高新区钓鱼台、市区石鼓山景区不少匾额和“板对”的制作与修复。虽然这耗费了强刚大量的心力,但是他觉得这才是真正发挥了传统老手艺的作用和价值。
  看到手工制匾的辛苦,有人曾劝他,现在技术水平这么发达,可以电脑雕刻。但强刚不为所动,他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来完成。因为在他看来,传承才是手工制匾的生命。
  采访时,记者看到,在强刚的工作室有不少慕名来学习传统制匾的人,他们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大家在强刚的指导下,认真从最基础的选材、雕刻开始做起,一丝不苟。
  “因为传统制匾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以前大家都不愿意接触。这些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的重视,我明显感觉到,老手艺越来越受到追捧。”强刚表示,他目前就义务带了不少徒弟,希望可以把这门老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