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购买“三好食堂”的茶酥 本报记者都亚敏姚婷
在宝鸡,“三好食堂”是几代人忘不掉的“宝鸡老味道”。而数十年如一日倾力留住“老味道”的,正是“三好食堂”职工、金台区非遗项目金台茶酥传承人——马希若。
坚守守住“三好食堂”的牌子
装修复古,墙壁上醒目地写着“为人民服务、好品质好服务”等红色大字,老式收音机、放映机、自行车模型……走进位于市区陈仓老街的“三好食堂”,让人恍然回到了老宝鸡,勾起不少中老年市民的回忆。
5月11日,记者见到了店主马希若。她变身视频达人,一边忙着做茶酥,一边对着镜头解说制作步骤。遇到顾客打招呼,她热情地招呼:“老师傅,今天的馄饨味道咋样?”“好,就是那个味儿!”一位老先生边吃边点头。
马希若的母亲以前在“三好食堂”工作,所以她打小就经常到食堂玩,看着大人忙忙碌碌做很多好吃的,她觉得好吃又好玩,甚至有点羡慕。1984年,马希若如愿成为“三好食堂”员工。和面有什么技巧?馄饨馅儿怎么调才好吃?麻花怎样做出来更酥脆?……仔细看、虚心问、耐心学,很快她就掌握了几乎所有美食的做法。尤其是偷学了张秋兰茶酥手艺,师傅发现后毫无保留地将做茶酥的秘方传给了她。
“可惜呀,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三好食堂’关门了,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马希若小心翼翼地给锅里冒着香气的茶酥一个一个翻着面,她回忆道,坐卧不宁几日后,她开始到处跟会卖茶酥和馄饨,无论宝鸡哪里有物资交流会,她都会准时出现,并在最醒目的位置挂上“三好食堂”的牌子。
十多年里,马希若和丈夫跑遍宝鸡大大小小所有的“会”,也收获了无数“铁粉”:有人带着哭腔恳求插队,想为病重的父亲买一块茶酥;也有人转乘三次车,就为了吃一碗馄饨……这些,更加坚定了马希若“把老味道传承下去”的决心。2018年,陈仓老街开业,马希若受邀正式入驻老街。
单手托起一张皮,拨进去馅料,手一捏……几下子,一份馄饨捏好了;再下锅,沸水中滚几滚,捞起、浇汤,一碗香气四溢的馄饨做好了!
如今,每天光顾“三好食堂”的人络绎不绝,其招牌美食如馄饨、茶酥、麻花等,不再只是记忆中的美食,而变成想吃就能吃到的味道。
传承把“老味道”保留下去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保持味道不变,真不容易!”吃着茶酥就着馄饨,家住市区渭工路的柳宝仙说,每隔一段时间她就跟老伴两个人坐公交车来这里吃一次。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三好食堂”在宝鸡大名鼎鼎。很多吃过的人都忘不了:这里的茶酥外焦里酥、层层落花;麻花色泽金黄、酥脆清香;馄饨汤上漂着油花、葱花,香气扑鼻,咬一口馄饨,满口鲜味儿……
熟悉马希若的人都知道,能多年保留“老味道”,这跟她骨子里对“三好食堂”精益求精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马希若精益求精的是,用料必须货真价实。馄饨汤坚持用大骨头熬制,纯肉馅儿的馄饨必须做到馅儿大、皮薄,酱油、虾皮、紫菜、香菜……任何一步都不能马虎。这些年生意不好做,有人劝她把面、油换成普通的,有人劝她调料不必选用最好的……她都摇摇头:“我要是这样做了,那就不是以前的味道了!”
马希若对所做的吃食精益求精。这些年,卖和面机、麻花机的人无数次上门推销,但都被拒之门外。“机器效率确实高,但是传统味道只有传统手艺才能做出来。”马希若说。
和面、揉面、“掐劲”、搓条、醒发……马希若亲手去做,无论寒暑,几十年如一日;
熬汤、调馅、拌料、擀皮……每一次都当第一次,精心制作,一点也不敢懈怠!
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最好,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就是了不起。
饮食,对于马希若来说,是手艺,也是艺术;是职业,更是事业!
正是她这种工匠精神,才使“三好食堂”保留了“老味道”,成为宝鸡人津津乐道的乡愁!
这些年来,宝鸡做餐饮、小吃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几十年一直保留“老味道”的少之又少,但马希若是其中一个。没有深沉的热爱、独具匠心的传承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很难做到。
“我今年59岁了,但我对‘三好食堂’的感情从未减退,也割舍不下!”马希若说,正因如此,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带着他到处去跟会,几年前开始,更是让儿子专门来店里跟随自己学习。
子承母业,对于“老味道”的坚守和传承,马希若不光把它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也当作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