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少年
祝嘉 荀蕊
  少年,像初升的太阳,无限希望;少年,像洁净的白纸,无限可能。
  当代中国少年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有梦想,更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志向和抱负。正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的铮铮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而这,又何尝不是你我的誓言?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文人笔下,少年总是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非摔几个跟头而不能成长。实际上,少年是人生从幼到长的关键过渡,没有少年时的磨砺,就没有成年后的沉稳,从孔子、孟子到霍去病、岳飞,每个时代都有苦难和挫折所造就的少年英雄。
  1935年10月,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江苏淮安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他们成立“农村流动放映队”、创办苏北解放区“第一张儿童报纸”、召开华中地区“第一次少年儿童代表大会”……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为争取抗战胜利、全国解放作出贡献。
  去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今年5月12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组从汶川地震中成长起来的少年的故事——
  因地震影响个子发育的汤星月,如今在四川一所乡村学校做音乐教师。她说,自己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也想用音乐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地震中失去右腿的王睿,以顽强的毅力成长为乒乓球选手,并在东京残奥会上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她说,是乒乓球让她重获新生、逐梦奥运、为国争光。
  同样失去右腿的爱美女孩牛钰,地震后积极走出阴影,做摄影师,跑马拉松,并穿着假肢登上上海时装周。她说,她是被爱包围长大的孩子,也想把这份爱传递出去。
  在地震中得到解放军救助的曾家富长大后如愿参军,并由当年鼓励自己的“铁军”叔叔为他戴上军衔。他说,有幸成为“铁军叔叔”的战友,绝不让“铁军叔叔”失望!
  ……
  看吧,这就是中国少年真正的模样!
  乘风破浪看少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嫦娥”奔月,“蛟龙”潜海,科技强国的种子在少年心中发芽。
  今年“五一”期间,一群少年走进市科技馆,参观《峥嵘百年·科技兴国——我国科技百年发展史全国巡展宝鸡展览》,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展板的介绍,了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如今,在我市科技馆,各种主题的科普展览层出不穷,在全市各中小学,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络绎不绝,吸引越来越多的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参与科技创新。全市现有13个县区、440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参与市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累计获国家奖242项、省级奖2063项。
  《国家宝藏》刷屏,《只此青绿》“出圈”,文化传承的涓流在少年心中汇聚。
  前不久,我市12名少年从2022年中华朗读者青少年语言类展演陕西站(宝鸡赛区)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代表陕西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宝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各级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充电”。从武王灭商,到周公制礼,从马融传薪,到张载兴教,从决战扶眉,到解放宝鸡,从宝成铁路,到航天六院……宝鸡少年从故土中汲取营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时代新人”涌现,“时代新风”劲吹,文明创建的梦想在少年心中闪耀。
  5月1日,《宝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提到,学校应当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学校法治和德育范围,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近年来,随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和复检,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参与下,宝鸡少年的文明意识不断养成、文明行为日益深化,涌现出一大批明是非、知荣辱、晓善恶的优秀典型。在榜样的带动下,孩子们争做城市“小主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还时刻提醒大人说话做事都要“讲文明”。
  少年强则国强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Saynevernevergiveup(勇敢地说决不放弃)……”近两年,这首名为《少年》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歌曲唱出了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自信,引起下至大学生、上至老年人的集体共鸣。
  少年时代之所以令我们羡慕和怀念,是因为少年是天真的、浪漫的,没有压力、敢想敢做,可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奔跑。这份纯粹和执着,也正是少年可贵之处。《少年》这首歌就是提醒我们,无论什么年龄,都不要轻易放弃所热爱和追求的,只要为梦想努力奔跑,人人都可以做少年,人人都可以是少年。
  人生只有一次,回首过去,哪些事让我们感到有意义,展望未来,哪些事又让我们觉得有价值?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临行前,他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账簿里,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1年,13岁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小学读书。在回答校长“你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时,他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必然会有曲折坎坷、艰难险阻。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希望我们都能以史为镜、以史为鉴,重拾少年的那份纯粹和执着,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笃定目标,坚毅前行,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