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本市新闻
第03版:廉政广角
第04版:专题
第05版:应急管理专刊
第06版:民政专刊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本市新闻·广告
标题导航
|
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军地合力
爱读书读好书学理论提素质
服务进校园精准促就业
赤沙花椒有了身份证
40多位本土匠人返乡搞建设
从打工到卖风景村民吃上生态饭
苹果树下种大豆土地实现双收益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千阳县一项目建设工地缺劳力——
40多位本土匠人返乡搞建设
本报讯“这个项目能进展这么快,多亏了咱本土匠人。”近日,记者来到千河千阳县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现场采访,项目负责人张伟军一开口便是夸赞。他说,40多位本土匠人放弃在大城市挣高工资的机会,返乡支援家乡项目建设,目前一期工程量已经提前完成了50%。
据了解,这个工程项目东起千河大桥、西至迎宾大桥,全长约3公里,总投资3.02亿元。一期工程于今年2月开工,计划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处优美舒适的休闲场所。“开工前,工地缺少模板工、钢筋工、砌石工等匠人。”张伟军说,他们想办法倡导本土匠人前来应聘,没想到仅几天时间就解决了“匠人荒”问题。这些匠人从西安、南京、杭州等地赶回来,有的还谢绝了南方一些大城市项目的高薪邀请。他们有的是绑钢筋能手,有的是砌石高手,都有十年以上专业经验。记者在现场看到,匠人们各司其职,加紧施工,昔日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河道已经消失不见。“我们争取在6月份,将河道基础工程建设完毕。”工地负责人张磊利说,目前工地上全是本土匠人。
“给家乡干活,我干劲很大!”钢筋工刘师傅说,前几年,他一直在外地打工,今年听说家乡的工程缺匠人,马上报了名,还叫上了几位老乡。虽说这里的工价比大城市低一些,可是心里很美气,因为这里是生养自己的故乡。本报记者王怀宇李依涵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