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写给大地的诗篇
——记市农科院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宇文

  本报记者郑晔
  他36年扎根土地、潜心钻研,在小粒种子精密播种上创新研制出多个技术新产品,其中,多功能精量排种器在全国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了油菜种植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他情系农民,心系农业,用自己的发明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达40.16亿元。
  他就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宇文,他倾情农业,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丰收的诗篇。
  深爱农民让他潜心钻研
  张宇文出生于扶风县一个农民家庭。1986年,他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进入市农科院工作。
  从记事起,张宇文就知道,关中人种油菜,祖祖辈辈全靠人工“溜种”。但由于油菜籽粒小,溜种时难以控制种子数量,导致出苗后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去间苗、定苗。张宇文当时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让小粒种子也可以按定株密度播种。”然而,学农学的张宇文,可以说对机械一窍不通,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研究和制作排种器的信心。
  最初,张宇文尝试将油菜种子粘在纸质条带上,再一起播进土中,就不需要人工播种了。当时市场上还没有能够实现种子条带加工的机械,于是,张宇文找到学机械专业的同学一起做。白天要上班,两人只能晚上搞研究。一年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油菜种子条带加工机做出来了,但实验后却发现,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不仅无法精准控制播种,种子还容易被挤破,影响出苗率。
  满腔热情的张宇文并没有被失败挫伤,他买来机械制图的书籍,从头开始钻研机械原理,再一点一点试验、改进。那段时间,他像着了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克服现有问题。“一次去杨凌培训,我走在去西农招待所的路上,脑子突然灵光乍现:可以通过机械去精准控制种子,再直接播种到田间。”打破了之前的思路瓶颈,1995年,油菜精量排种器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深爱土地让他不惧失败
  在张宇文简陋的工作室里,至今保存着他研发的第一代单行播种机,长约二十厘米,由铁板焊接而成,粗糙笨重。此后,他又不断实验,将铁板换成了注塑,使成本从三四百元降到了几十元;为避免种子堵塞孔眼,他将机器里的孔眼改成了V形,减少了堵塞率;为精量控制种子,他增加了三厘米大小的零件,推动种子排出孔眼,提高了控制度……
  就这样,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改进,1999年9月初,第二代精量排种器问世。样品出厂时,正值油菜播种期,张宇文顶着高温,带着油菜种子和排种器,骑着自行车从扶风县到岐山县,一家家找农户,推介自己的新产品。看着这个巴掌大的塑料盒子,大多数农户不敢尝试。最终,张宇文说服了自家亲戚,用排种器完成了油菜种植。这一次尝试大获成功,不仅出苗率高,还均匀整齐,得到农户的肯定。
  随后,张宇文又将壳体材料更换为ABS塑料,重新开模批量生产。2007年,第三代精量排种器问世,因为它性能稳定、安装方便、成本低,在全国28个省份示范推广。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历经10余年的失败。如今,查看这个让无数农民获益的排种器,组成它的零件也只有七八个,但每个零件都经过上百次的推敲和打磨,就连一排21个3毫米的排种孔,都是经过一次次失败,最终研发成功的。
  深爱科研让他硕果累累
  如今,张宇文已经拥有20多个专利,其中,“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及多功能精量排种器研制”和“小粒农作物及牧草精密播种技术产品研发与示范”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中心传动强推式精密排种器”获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陕西省发明协会第二届发明创业奖。他研发的精密排种器不仅可以播种油菜,同样适用于谷子、菜心、娃娃菜、芝麻等,十年销售7万只,产生经济效益达40.16亿元!
  相比获得的荣誉,张宇文更在意对农民种田带来的便利。当听到农民说使用了精量排种器播种,不仅省工省时,还能增产时,他内心的满足是无可比拟的。
  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张宇文深爱发明的“初心”。他看到种植苹果的农户越来越多,可传统的疏花疏果工作主要靠人工完成,效率低、费时长,他就和同事毋万来一起,共同研发出“疏花疏果双口剪”,只需一剪,就可将需要疏除的花束一次性疏剪到位,一个人可以代替过去3个人的工作,一把疏花疏果剪每季可产生效益达1000元以上。如今,“疏花疏果双口剪”已远销甘肃、山东、云南、河北等苹果主产区,深受果农喜爱。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更加大有可为,我还要不断前行,开发出更多产品,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张宇文充满激情地说。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