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凤翔区范家寨镇大沙凹村村民梁伟家中见到一方砚台,这是梁伟的爷爷梁伯载用过的。梁伯载为我市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深受书法爱好者尊敬和爱戴。提起这方砚台,梁伟说,爷爷去世后,家人们一直都保存着这方砚台,并以此砚作为家风传承物,并用爷爷常说的话“饭可以甜吃,但不可黑睡”来教育子女,要节俭生活,珍惜光阴。
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作为中国特有的文书工具,砚在文房四宝中地位特殊。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4月20日,记者见到了梁伟收藏的这方砚台,它虽然历史颇久,但由于后人的精心保管,看上去没有一点尘埃,手感光滑。砚台为黑色椭圆形,长14厘米,宽10厘米。打开砚台的盖子,里面有一个如同小池塘那样的凹槽。由于年代久远,砚台上留下很多干掉的墨迹,不少地方还有一些磨损。从磨损痕迹可以看出这块砚台被使用得很频繁,也从侧面反映出梁伯载笔耕不辍、潜心学习书法的坚韧。
记者注意到,和其他人收藏使用的砚台不同,这方砚台极其朴素,上面没有任何的雕刻装饰,无字无花,就是一方特别简单朴素的石砚。这也能看出,梁伯载是一个朴实之人,喜欢简单质朴之物。
说起梁伯载的往事,梁伟说,“爷爷走的时候,我只有6岁,好多事都记不起来,只从家里的长辈口中得知,爷爷一直研习书法,而且常常和村里书法爱好者一起相互切磋,交流心得。”
随后,记者联系到了梁伯载的外孙雷盟。雷盟从小在梁伯载身边长大,与外公感情十分深厚。说起对外公的记忆,雷盟说,要是一个不认识外公的人,初看都觉得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村子里,每天都要去地里劳作,和其他乡亲并无二致。谈及外公的书法成就,雷盟讲,外公或许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十分刻苦勤奋的人。小时候,雷盟和外公睡在一起,晚上十点多雷盟睡觉时,外公在案头练书法,凌晨4点多起来时,外公还在伏案练习书法。而案头上都堆满了他写的字。雷盟疑惑地问道:“外公,你整晚都没有睡觉么?”梁伯载则笑着说:“我睡了呀,只是起得早。”每天都是如此。
除了喜欢书法,梁伯载还非常喜欢看书,他只要有余钱,都拿去买书,家里堆满了各类古籍和字帖。雷盟说,小时候,外公常会跟自己讲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家里穷,外公只上了3年私塾就辍学在家了,在家学习书法,20岁时投笔从戎,新中国成立前又回到家,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别人下地干活累了在地头聊天,而外公则拿出书阅读、背诵,从不荒废光阴。每次有机会去县城,梁伯载都选择去东湖,因为去那里可以看到苏轼留下的诗文墨迹,然后仔细临摹赏析,直到天黑才肯动身离开。梁伯载的言传身教,让雷盟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后来也教育自己的子女不浪费光阴、热爱阅读。
在生活上,梁伯载不舍得乱花一分钱,他认为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能吃饱就行,穿衣更是不讲究,干净即可,他的钱只能用在更宝贵的事情上,那就是书法、书籍和教育子女上。在培育子女方面,梁伯载希望他们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强求他们学习书法。雷盟说,小时候外公给村里人写对联,自己拿着毛笔在一旁乱画,最后在写好对联的纸上画了起来,外公在一旁默默看着,没有阻挡,直到父亲进来,才拦住了自己。外公则说,这些纸画坏了,重新写就行,孩子喜欢画就让他画,一定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雷盟当时年纪小并不懂得其中道理,直到后来,自己教育子女时才明白外公的教育理念。
正是因为梁伯载在书法上的刻苦钻研,他的书法作品苍劲浑厚,大气磅礴而无剑拔弩张之态,真草隶篆俱精,又善画梅,为宝鸡书坛里程碑式的人物,并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1979年,其作品入选全国百佳,并在国内巡展,他的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书法选》等。梁伯载去世后,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为其题写了纪念碑。梁伯载之孙梁伟收藏着爷爷用过的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