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区金河镇陵辉村发展花椒种植产业(资料图)宋文君摄 麟游县丈八镇豁口村,村民采收黄芪。(资料图)石宝军摄 宝鸡高新区磻溪镇张家塬村的向日葵花海带动乡村游(资料图)宋文君摄 扶风县天度镇齐横村务工人员采摘非洲菊(资料图)石宝军摄 村头路灯不亮,怎么办?想修一条生产路,钱从哪里支?……就在几年前,当我市1157个行政村面对这些问题时,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唯一的想法就是——“向上伸手”。
“等靠要”归根结底是因为薄弱的村级集体经济,甚至不少村集体账目已经成了“空壳”。“空壳村”的弊端显而易见,不但直接影响着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成了区域发展绕不开的“绊脚石”。
如何让“空壳村”尽快“脱壳”,成了摆在宝鸡乡村振兴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我市通过一系列改革,让村集体的“腰包”越来越厚实。截至目前,全市1157个行政村已实现“空壳村”全部清零。
下好“三产融合”先手棋
农村产业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方面都做好,得到的就是一个“乘数效应”。这一点,在“三产融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下好“三产融合”这步先手棋,正是“空壳村”尽快“脱壳”的关键一招。
“五年前,我们村可是真正的‘空壳村’,账上不但没有一毛钱,而且负债十几万元。”麟游县丈八镇曲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田鹏喜告诉记者,村里当时“穷”到在引水工程中坏了一个水龙头,只有十几块钱的东西,村上都拿不出钱来,只能村干部先垫钱买。
然而,在“三产融合”的思路下,曲家沟村村干部开了窍,他们念起了“山”字经,打了翻身仗。
短短五年时间,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2021年为例,这里通过流转进城农民土地,种植黄芪等中药材160亩、烤烟100亩、牧草240亩;同时,村里建的小杂粮加工厂,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对外销售的方式,将本地特有的玉米、核桃、荞面、豆类销售到大山之外。
“算算账,如今村里真是‘账上有钱,心里不慌’。”田鹏喜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五年前村上负债十几万元,而这几年,村集体不但还清了所有外债,家底也越来越厚实了。2020年,村集体净收益达到16.6万元;2021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20万元。
“不久前,村上还成功栽培出虫草来,未来肯定大有商机。今年,村集体净收益肯定能突破50万元。”田鹏喜说。
实际上,曲家沟村只是全市村集体经济“脱壳”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市1157个行政村,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市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19年底时,全市大部分行政村都属于“囊中羞涩”的状态,甚至还有321个行政村属于“无经营收益的村”,这些行政村在全市三区九县(凤翔区当时为凤翔县)广为分布。而短短两年后的今天,“无经营收益的村”在全市已经全部清零。
市农业农村局一名干部认为,这些“无经营收益的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上级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立足本地,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继而实现资源优化重组。
建立“利益联结”共同体
乡村要振兴,集体经济要兴旺,关键要立足本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去发展特色产业。而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村集体账目的变化上,更要体现在对群众的服务中。
2021年底,宝鸡高新区马营镇燃灯寺村“晟和农佰乐”食品厂正式揭牌投产,主要生产食用油。日前,记者走进这家工厂,工人们正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生产线终端,琥珀色的食用油正被灌装进桶中。该企业负责人高志祥告诉记者,企业原料车间、压榨车间、精炼车间、检验室等一应俱全,是目前区上最大的压榨食用油生产企业。目前产品经过相关部门严格检测,各项标准全部高位达标,预计年产能达到300吨。
这家村办企业生意红火的同时,实际上还对村里有一项特殊贡献,按照合同,该厂每年将拿出收益的10%,专项用于村中各类公益事业。
“道路修补需要钱,小游园造景需要钱,路灯维修需要钱,这些都属于村上的公益事业。”燃灯寺村党支部书记郑小军说,可以说,村办工厂实际与村民已经形成了“利益联结”共同体。村上还计划在近期组织赴汉中等地考察,引进观赏性较强的五色油菜优良品种,动员村民集体种植,将燃灯寺村打造成一个新型生态旅游观光村,油菜成熟后统一收购加工成食用油再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从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到村民参股养殖优质奶山羊,再到一些城中村大力发展城市“三产”服务业,在全市1157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的同时,村民们也搭乘“顺风车”,享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启动“经济发展”发动机
村集体资产只停留在账面上,没能变为集体的收入,这是很多村子之所以“后进”的重要原因。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就必须立足现有资源,换回“真金白银”。
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就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在2021年换回了160万元的真金白银。柳家塬村的村情很特殊,村中共有980户3321人,但这只是花名册上的数字。随着经济发展,目前全村有超过2500人常年在外打工或干脆进城定居,村里“地多人少”情况十分突出。
这是问题,也是机遇。针对这一现状,柳家塬村在上级的支持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添置旋耕机、大型喷药机、大型拖拉机等农机49台,开启了经济发展新模式。“有了这些农机,我们胆子就大了,发展也有底气了。”柳家塬村村委会副主任时虹奎告诉记者,2021年,他们村流转土地达到5663亩,这些农机派上了大用场。
的确,这49台农机已经成了柳家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每年国庆节刚过,大型拖拉机轰鸣着“打头阵”,几天工夫,就能播下千亩小麦;11月,绿毯似的麦地里,大型喷药机开进地里,展开宽达12米的两翼喷药管,每台机器每天能打药150亩;次年5月,喷药机再次出动,“歼灭”一次小麦吸浆虫;6月初,麦浪翻滚,大型收割机“撒着欢儿”开进一望无际的麦地……农机的广泛使用,让村中种地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柳家塬村还瞅准商机,在每年小麦收割季打起了时间差,提前派出农机队开赴岐山县、凤翔区等地赚起了“外快”。算算账,仅2021年,这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就达到了140万元。
“今年我们又流转了邻村不少土地,总流转土地面积达到7000余亩,我们相信‘钱景’绝不成问题。”时虹奎笑着说。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去年底,全市1157个行政村中,村集体收益5万至10万元的行政村已经达到311个,10万至5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286个,更有67个行政村村集体收益高达5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市还将大力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增强”行动,助力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开枝散叶,结出累累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