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王堡村石碑危难之际护同胞
本报记者张琼

  日前,记者在凤翔区陈村镇王堡村见到一通石碑(见右图),较之于一些明清年代的古碑,它的“年龄”显得很小,仅立了7年时间。但是,这通新碑却被村民们视作珍宝,为何?原来,这通石碑纪念了一件很有意义的村庄往事——抗日战争时期八百多名郑州流亡师生曾在村里避难、学习生活近两年。
  细读石碑碑文,落款有王堡村、郑州市第五中学同立的字样,碑后有“遗址”二字。在村民的讲述和《风雨桃李情——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回忆录》等资料的记述下,王堡村尊师重教、爱护同胞的故事得以浮现。1944年4月,日本入侵郑州,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郑州市第五中学前身)八百余名师生处境危险,这些学生是从几个难民所集中起来的流亡儿童。当年4月18日,校长吴惠民带着全校师生立即撤离,流亡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仅六七岁。流亡途中,师生们曾遇到敌人的追击,也曾忍受饥饿、寒冷和恐惧,几经艰险和辗转,师生终于在当年6月落足凤翔王堡村。
  村民张万辉听父母讲,流亡学生校本部就设在自家的大院里,当时,张家大院有七八个大院子,屋舍200多间,解决了八成师生的住宿问题,剩下的学生住在庆照寺或乡亲们的家中。当时,学校复课后条件艰苦,乡亲们对师生十分照顾。村子东北处有座破庙叫庆照寺,圣德中学初中部的男生住在那儿,当地乡亲多次提醒师生,庆照寺附近狼比较多,常在夜间出来,要多加防备。但孩子们没见过狼,便不觉得害怕,晚上开着窗睡觉,直到亲眼见到两名同学被狼咬伤,才意识到狼的可怕。为保护孩子们,老师和乡亲们一起搞打狼行动,破坏了附近的狼窝,自此孩子们终于睡上了安稳觉……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日本投降后,1946年2月18日,师生们离开王堡村准备返回家乡,乡亲们追着师生们的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位河南老人来村里看望乡亲们,寻找当年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张万辉说,如今张家大院不存在了,农村面貌已焕然一新,为纪念这段往事,2015年村上便立起了这块碑子。虽然碑子是块新碑,但村民时常去看它,并给它披上红被面,彰显了村民对这段历史的珍视。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