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陈仓区: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庞文渊
    周原镇苹果丰收(资料图)

    绿丰源现代农业园区新貌

    香泉镇三泉村小葡萄酿出甜日子(资料图)

    香泉镇王家庄村生态游园

    阳平镇小土豆成为大产业(资料图)

    医务人员进村开展爱心义诊活动

  虎年初春,从陈仓大地传出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陈仓区成功跻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同时,博仁药业有限公司也被省中医药管理局、农业农村厅命名为“陕西省柴胡种植示范基地”。这些殊荣的背后,折射出全区上下蹄疾步稳、凝心聚力跑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赛”的豪情壮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陈仓区委、区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区上下,保持一以贯之的政治定力和“绣花功夫”,持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防疫情、战灾情、抓衔接、促振兴,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稳、开局好、人心齐的生动局面。
  压实“责任链”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
  陈仓区委书记马霄说:“2021年,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对标国家和省市过渡期政策,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在思路上再创新、机制上再完善、力量上再加强,建立完善机构衔接、动态监测、稳岗就业、项目整合等工作机制,压实‘责任链’,持续再发力,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确保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
  陈仓区在全市率先调整充实机构,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一办八组”工作架构,将原区扶贫办整建制重组为乡村振兴局,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各镇街相继调整重组机构。区委从全区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10名干部充实到区乡村振兴局,落实了各镇街乡村振兴工作党委副书记和副镇长“双管责任”,实现了职能转变、业务整合、效能提升无缝对接。
  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出台《关于健全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的通知》等27个衔接配套文件,建立周例会、月碰头会、季调度会、部门联席会等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了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
  吃上“定心丸”,监测防返贫。区上紧扣“责任网格化、监测常态化、帮扶精细化”,探索建立四级网格、三色管理、四步监测的“四三四”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机制。完善区、镇(街)、村、组“四级网格”,配强5419个网格员,一旦发现致贫返贫风险后,立即帮扶到位,做到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搭建“三色管理”平台,创新开发“防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将全区农户按照红、黄、绿“三色”分类建档、进入数据库、实时监测、数据共享。完善村级每周监测、镇级半月研判、部门每月评估、区级季度分析“四步监测”程序,闭环式“一户一策”有效衔接,提升监测时效,防止“体外循环”。2021年9月,全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暨“十大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在陈仓区召开,推广该区经验和做法。
  聚焦“新目标”走稳乡村振兴“致富路”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我们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新目标,走稳乡村振兴致富路,让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陈仓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小锋说。
  产业振兴稳增收。陈仓区围绕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排乡村振兴产业项目4大类46个,落实专项衔接资金7900多万元,全力打造西部山区苹果、花椒、柴胡、蜂蜜等,川塬镇街大田蔬菜、设施农业、珍稀食用菌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的发展格局,让2.3万脱贫户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建成集体经济项目73个,在全市率先实现15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清零。绿丰源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1300多亩,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集设施蔬菜、休闲餐饮、采摘垂钓、观光旅游、冷链物流、农超对接于一体,常年吸纳务工人员300多人,带动100户脱贫户走上致富路,成为乡村振兴“新样板”。
  人才振兴激活力。为了让“千里马”竞相奔腾乡村振兴主战场,区上制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区委常委联系人才机制,引进7名选调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和60余名农村紧缺型人才,壮大人才队伍;评选表彰45名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62名农村实用人才,采取“压担子”“师带徒”等形式,培养乡村振兴后备人才。
  文化振兴铸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区上以文明镇村创建为载体,推进“1+10”农村公共设施管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继建成村史馆、社火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场所25个。通过“红黑榜”“红白理事会”“评比好媳妇、好公婆、致富能手”等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慕仪镇齐西村依托“红色大讲堂”,建成家风家训馆,并挖掘本村银器制作、剪纸工艺、土织布加工等非遗内涵,探索走出“红色教育+体验休闲+文旅融合+文明新风”乡村振兴新路子。
  生态振兴美家园。区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深化“旅游+生态”模式,让这一好经验、好做法无缝隙对接乡村振兴;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清洁行动,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修建公厕、污水治理,让乡村颜值更高、环境更美、生态更优,彻底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苍蝇满天飞、臭气直鼻熏”的生活陋习和旧貌。
  组织振兴强堡垒。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历史。为了凝聚“红色力量”,筑牢“红色堡垒”,区上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170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入脱贫村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力量不减。持续擦亮“第一书记联盟”党建品牌,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依托“虢之国品、西山五美”运营中心,第一书记化身带货直播达人,让脱贫群众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稳。
  按下“快进键”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实践证明,农村产业革命不仅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区上抓创新、解难点、疏堵点、促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为了保证脱贫家庭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区上精准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守住义务教育保障底线,2021年,为脱贫户及“三类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200多万元,惠及11万余人。全区脱贫人口和边缘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一站式”报销窗口覆盖率100%。区上对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管理,2021年建立入库项目193个,总投资2.3亿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2021年,区上以“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等为契机,组织招聘会29场次,477户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4万余名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向8222户脱贫户发放创业贴息贷款3.35亿元。同时,在11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扶贫基地16个、村镇工厂11个,确保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为了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陈仓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周原镇和慕仪镇,创新探索粮食生产社会化整镇托管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的问题。目前,两镇培育农业生产托管主体17个,拥有各种农机具507台,全托管1.4万亩、环节托管8万多亩,服务种粮农户1.2万户,粮食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2021年,夏粮总产10.18万吨,秋粮总产7.5万吨,再创新高。周原镇第二村党总支书记吴金让告诉记者,村上投资350万元,成立集体专业合作社,托管全村650户2000多亩,尤其解决了82户脱贫户耕地无劳力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奋斗新时代,启航新征程。面对“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区上下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围绕“陈仓崛起”总目标,以初心如磐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着力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新城区,奋力谱写新时代陈仓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