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宝鸡凤翔两处老城墙今何在?
本报记者 巨侃


  
  宝鸡城墙,对于现在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宝鸡”来说,可能是一段模糊的儿时记忆;中年人虽有耳闻,见所未见;年轻一代对宝鸡城墙的印象,仅存在于小说或影视剧中:在《三国演义》“智取陈仓”的故事描写里,陈仓城“城垣高大,易守难攻”,令诸葛亮吃尽苦头……
  宝鸡人没有城墙的日子有多久了?昔日那高大威武的城门是否偶尔出现在你的梦中?(一)
  近日,记者在老城区新维巷寻访到一位叫常喜善的老人,老人1933年出生,耳聪目明。他在新维巷住了一辈子,向记者谈起印象中的宝鸡老城墙:
  “城墙是有的,还有几个城门。我那时还是娃伙,最有印象的是西门,因为西门离我家很近。西门比东门地势要高些,站在院子里就能望见门楼——现在就是不拆也看不见了,这么多楼房挡住了视线,旧社会哪有这么多高楼啊!西门啥样子?枣红漆的两扇大木门,碗口大的泡钉在门上钉着。没有门房,也没见关过城门。城门外是瓮城,出了瓮城是条护城河,人进出城,放下吊桥就过了。印象最深的是日本飞机来,把城墙炸塌了一截,伤了不少人。每逢轰炸,西门楼上就升一根老长的杆子,挂着一个大红灯笼,火车还拉汽笛发警报,飞机炸完走了,杆子上再挂上绿灯笼。望见绿灯,老百姓才放心出来做事情。1958年我复员回来时,西门已经没了……”
  常老回忆,老宝鸡的东门位置,在今红旗路北口曙光照相馆附近。东门大约拆除于1941年,他印象中这是宝鸡最早拆除的一个城门。
  “南门就是现在的南门口。南门口这地方,旧社会叫水巷口,也叫南关坡子。南门是个双城门,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城门洞壁是用砖箍过的,也带瓮城。要说城门具体位置,应该在南关路市场的北口。大约在1956年或1957年吧,南门随着城市南扩也拆掉了。”常喜善老人说。东、西、南城门都拆掉了,那北门呢?记者问。“北面的土城墙没有门,倒有个城墙豁口。过去北坡上有个李家窑村,过年敲大鼓,唱皮影戏,城墙里面的人听得心痒痒。城墙有一二十米高,过不去咋办?就挖了个豁口——也不知道啥时挖的,城里的人从豁口出去种菜、砍柴、看戏。”老人说,由于北城墙建在坡面上,城市多次改造、扩建都未碰及,故存留时间比东、西、南城墙要长久些。他印象里,北城墙大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陆续挖掉了。不过没有挖尽,沿红旗路中轴线北坡公园大踏步上去,有个叫“风匣嘴”的地方,还残存一段夯筑城墙,可作为宝鸡老城的实物见证。
  老人所说的这番话,记者随后在《宝鸡市志》里找到印证。据此书《城池》章节记载,宝鸡市区古代叫“留谷城”,有据可查的城池建设始于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曾有明、清13任宝鸡县令主持了对宝鸡城的重修,其中以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重修规模为最大,到光绪年间,城墙四周长达“一千四十六丈”。宝鸡城池的景色,“前后左右,面波千顷,目秀万峰”。今仅存有北城墙和东南城角遗迹。
  按照常喜善老人提供的线索,日前,记者去探访北城墙遗迹。穿过红旗路铁路桥向北,有段上中山路的大踏步,上了大踏步就是中山西路街道,正对着大踏步的是金台区卫生健康局的大门,这个单位在2000年左右还是物资局的地方,它的西邻凤鸣春羊肉泡馍馆现在还在,算是宝鸡一家知名老店了。
  往东走几步有个叫“五福巷”的短巷,穿过巷子就上了引渭路,往西稍走就到了北坡公园大踏步广场。大踏步的左首即北崖中学旧址(现在叫金台老年大学),据了解,此校多年前已并入金台中学。现在师生早已迁走,唯留一座傍崖的老教学楼看上去颇有年头。
  我们要找的北城墙,就在北崖中学的后面。
  沿大踏步拾级而上,到第二个平台,迎面是座“母与子”雕塑,左右两边的甬道深处,设置了一些露天运动场所:左边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场,右边是羽毛球场。记者先拐进左边的甬道,在乒乓球场看到,崖边有一段断续的城墙遗迹,夯土筑就,大约七八十米长,高约4.5米,基宽3米左右,有两处豁口,其中东面的豁口有一条石阶通向北崖中学。通过这条荒废的石阶路可以想象,当年北崖中学的学生是怎样上体育课的?他们的操场,不在校园内,而和半坡上的老城墙相伴!
  北城墙荒废了几十年,如今,这些残存的墙体上早已布满树木和荒草,裸露的树根横生侧逸。在大踏步右边的甬道,傍崖依然有一段百米长的城墙遗迹,夯筑痕迹非常明显。上至城墙顶部,虽然杂树丛生,依然可辨出较清晰的城垣轮廓。数百年前“前后左右,面波千顷,目秀万峰”之胜景只能寄于想象中。
  (二)
  除了宝鸡市区的老城墙,凤翔区也有残存的城墙,年代更久远。
  府前巷、行司巷、儒林巷……凤翔区旧时为府,我们从凤翔区现存的很多街道命名中,依然可以想见当年凤翔府城池的辉煌!
  凤翔城墙,从一些外国旅行家于民国时期拍摄的老照片来看,甚是威武雄壮,和我们影视剧中看到的冷兵器时代的城墙颇为接近。据凤翔区博物馆的同志介绍,凤翔城有史可查的,系唐末岐王李茂贞所筑。明英宗正统、代宗景泰、武宗正德、神宗万历年间凡四修。高约三丈,女墙砖砌,城垛有四千二百有三。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基线走向,大致东西城门正面直开,南北城门均转向东,呈“凤凰展翅”状。城墙内坡外陡,城壕长、宽各三丈,水深壕宽,俗称“卧牛城”,易守难攻。城西北角有凤凰泉,泉水分东西两支,沿护城河流至城东南角汇合,经凤尾桥南流入雍河。
  实际上,凤翔城墙的消失距今并不久远。抗日战争时期城门及大部分城墙尚在,1938年,驻凤翔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借修房为名,拆搬城上女墙砖块,由此残破,但城墙城门仍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凤翔人还在城墙下生活了20年,至上世纪60年代末,县上号召城郊社队农民以城墙土为肥料,逐年挖掘城门,城墙拆除几尽。原城墙现仅留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南端30米和关中工具厂西侧两米左右及北凤凰楼一段。
  近日,记者寻访了两处凤翔城墙遗址:凤翔师范旧址和东湖。
  位于城区秦凤路东侧的原凤翔师范学校操场的南端,还矗立着一段30米长的城墙,这段城墙形制与宝鸡城墙近似,但看上去要高大许多。另一处为凤翔东湖“一览亭”下的一段城基,此城基据考是北魏城墙的一部分,年代比凤师残存的城墙还要久。凤翔现存唯一的高台楼阁古建筑——春秋阁,即建在北魏城墙上面。此阁据考建于清初,单檐,歇山顶,有7朵斗拱,近年来损毁严重,已不复当年风采。
  无论是宝鸡城墙还是凤翔城墙,都记载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和城市建设史。仅凤翔府的城池争夺战,从前秦据雍抗后秦到辛亥革命凤翔人民武装起义,千余年间,发生在凤翔城墙下的战斗何止百次;而历朝历代的劳动人民,对城垣的大修、重修又何止百次!到了当代,浓重的家国情怀不再囿于咫尺城池所限,而更在于人心,人心齐,将比城墙更加坚固!当最后一角残垣走进历史的尘埃完成它的使命,我们回首凭吊时,迈出城门的脚步会更加从容。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