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合国际小区的党员志愿者给居民分装蔬菜 本报记者郑晔
“咚咚咚!”3月17日上午9时,渭滨区新民路社区万合国际小区12楼,响起一阵敲门声,“我是社区的,你买的东西到了,给你送来了!”这位居民打开门,看到他在网上下单购买的生活用品都悉数送了过来,高兴地连连感谢。“都消过毒了,放心!”在询问了居民居家的生活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又匆匆赶往另一位网购蔬菜的居民家中。
这是万合国际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民生的一个缩影。连日来,在社区、物业、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区为108户居民构筑起坚强有力的民生保障网。
临时党支部建在抗疫一线
3月8日,新一轮疫情骤然紧张,渭滨区各小区提升防控等级,与疫情的正面较量正式拉开。
新民路社区位于市区主城区,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口多,流动人口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怎么办?关键时刻,必须紧紧依靠党组织,必须全面调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万合国际小区第一个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参与抗疫。动员令刚发出,所有党员站了出来,大家纷纷加入网上党支部微信群,表明自己的态度。90岁的老党员杜秀珍,专门打电话给物业经理、支委游朝辉,要求加入临时党支部,为疫情防控出份力。
小区大门口需要招募志愿者日夜值守,10多名党员争先报名,其余党员纷纷举手。在“艰难”的选择中,70岁的老党员丁少卿承担了早班任务。78岁的党员屠仕碧说:“我帮不上忙,但是保证管好老姐妹,不串门不聚集!”还有一些党员悄悄送来饮用水、口罩,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如今,万合国际小区临时党支部的29名党员,包揽了小区大门值守、日常消杀、垃圾清运等工作,让所有居家的业主倍感温馨。
“2+N”便民服务
24小时在线
3月16日,经二路街道办事处和新民路社区多方协调,为万合国际小区送来一批新鲜蔬菜,小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物业人员冒雨分装蔬菜,送到了108户居民的家门口。
要让群众安心居家抗疫,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小区业主群成了搜集大家需求的“意见箱”。有人急需酱油,有人要买蔬菜……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社区安排人及时记录群众需求,采购后送货上门,又借助辖区超市、水果店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把商家负责人拉进业主群,让居民直接和商家对话。老年人线上采购不熟练,万合物业就以卡点为依托,获取这些居民每天需要的物资信息,由网格长将台账梳理后发布在保障群内寻求资源对接,随后统一进行配送。
“2+N”便民服务,让居民的需求落到实处。“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实现普通群众和特殊人群服务的双同步,延伸出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在新民路社区,以包抓单位、物业、党员、居民小组长和网格员为主,组建起治安巡逻、医疗卫生、便民生活、应急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环境卫生六支志愿服务专班,全天候为群众提供生活保障。
特殊人群定制服务暖人心
3月18日9时,一辆面包车停在万合国际小区门口,孕妇荣荣坐上车去医院做孕检。“我怀孕5个月,该做四维彩超了。疫情发生后,我想可能没法按期检查了,没想到社区帮我登记医疗救治信息,还联系好接送车辆,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荣荣说。
业主小蒋独自居住,因行程码变成红码,他向社区报备时说,之前没有采购蔬菜,吃饭成了问题。让他没想到的是,之后他每天都会收到一份搭配丰富的专属菜。
新民路社区紧盯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让群众的诉求都能得到满意回复。业主杨女士做完胆结石手术后,无法换药,社区医疗专班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她换药。第二次换药时,医务人员发现杨女士的伤口愈合慢,需要到医院就诊。社区及时与街道办、医院对接,开通绿色通道,使杨女士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病毒无情人有情,万合战“疫”万事和!暖心、细心的服务不仅让小区居家抗疫的300多名居民感到安心、贴心,还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