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省展示自己的草编作品 杨全省在创作中 本报记者张晓燕
几根经过特殊处理的麦秸秆,在艺人灵巧的手指间编、扎、缝、插,令人眼花缭乱,没一会儿便化为神奇的各种草编工艺品——腾云驾雾的飞龙、憨态可掬的萌虎、展翅欲飞的凤凰、栩栩如生的奔马,还有各种式样的草帽、精美的手提袋和挂件等,惟妙惟肖。
“玩”草编的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杨全省,他是凤翔草编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年春节前,为了迎接喜庆的虎年,他用麦秸编出了多个以“虎”为主题的草编作品,活灵活现、憨态可掬,额头正中的“王”字纹样,尽显王者霸气。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76岁的老艺人,他家里到处挂的是他创作的草编作品,案台上还有不少灵动的草编小老虎,都是附近村子的人提前向他定制的。说起草编技艺,老艺人打开了话匣子。杨全省1946年出生于凤翔城关镇处礼村,是凤翔草编省级非遗传承人。1991年,他成立了凤翔民间工艺秸编研制中心,潜心研究现代装饰与草编工艺,对产品不断创新。1997年,他组建了凤翔民间工艺草秸编推广中心,草编作品《十二生肖挂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仿泥雕装饰画》获第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品制作设计百花奖,草编《天水名胜四条屏》获第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制作设计百花奖二等奖。
痴迷草编巧手学艺
在凤翔,人们将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并称为“凤翔三绝”,无论何种材料,经过姑娘们灵巧的双手,就能编制成精美的物件,而凤翔草编便是“姑娘手”的杰作。2007年5月,凤翔草编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凤翔草编可不是姑娘们的专有绝活,凤翔也有不少男人在玩草编,他们的创意让草编作品更有个性,杨全省就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巧手草编艺人。
杨全省的爷爷是皮匠手艺人,家庭的艺术氛围三代流传。父亲杨福星非常重视对杨全省的教育,让他从小习练书法,还让他学习用麦秸拧草盖(坐垫)。杨全省的母亲爱好民间绘画,杨全省从小耳濡目染,对色彩非常敏感,特别是对草编工艺品有浓厚的兴趣。他不满足于用麦秸编草盖或草帽,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制作各种新奇的造型,编制各种小动物。
凤翔小麦产量高质量好,秸秆资源丰富,皮薄细长,质地柔韧,色泽鲜亮,是编制各类草编的上乘原料。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草编工艺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凤翔的传统手工技艺。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历经数代人的加工改造,已经成为凤翔农村世代相传的一种家庭副业。
杨全省说,凤翔草编工艺品的主要原材料不仅有小麦秸秆,还有乡野田间的柳枝、藤条、马莲叶。在编制前先将秸秆按粗、中、细分类并入水浸泡,使秸秆柔韧绵软;再将浸泡好的秸秆以四根头、七根头手工编辫,俗称“掐辫子”,编出直辫、犬牙辫、拐角辫,再进行纺经子,挂缝底、帮、边等程序,最后上把、装饰,一件精美的草编工艺品就制作完成了。
只要在农闲时候,杨全省就到各村观察那些巧手妇女在编制草编工艺品时的独到之处,并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个家庭副业做成产业。
推广创新打开市场
把凤翔草编推向全国市场的想法,是杨全省自己投身市场之后才有的一个宏大梦想。
1976年,对外面的世界心存向往的杨全省离开了老家,在甘肃省成县参与创立陇南工艺美术厂并任技术科长。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种类的民间工艺品,也开始了解到市场庞大的需求。1986年,酷爱艺术的他争取到了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一年的机会,在那个艺术氛围浓厚的高等学府深造之后,杨全省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他更加坚信民间工艺品走精品路线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1987年,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技术,担任天水五金装潢工艺公司美术厂厂长,几年时间里,他带领员工开发新的工艺品,深入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将美术厂做得风生水起。
1991年,始终对凤翔草编情有独钟的杨全省回到凤翔,正式投身草(秸)编艺术。他走村串户,指导巧手媳妇、姑娘编制他创作的草编作品,并与全国各地的客户联系销售。他贷款收购附近农村的草编产品,同时成立了“凤翔民间工艺秸编研制中心”,创作更多的新奇作品,深受各地客户喜爱。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凤翔草编产品试销获得成功,成熟的销售渠道也建立了起来,十里八乡的草编艺人都愿意把产品卖给杨全省。以前只是编草帽、给孙子编个玩具的凤翔草编,竟然能给大家带来收入,这让村民们喜不自胜,农闲时做草编的劲头更大了。杨全省把草编按照用途分为生活用品、装饰用品、节日礼品三大类,比如草帽、提篮、门帘、坐垫、蚂蚱笼子、壁挂等,柔韧轻便、结实耐用、样式新颖,远销外地肯定能获得人们的喜爱。于是,他多方收集图案试制新品,并听取专家意见,潜心研究现代装饰与草编工艺,对产品不断创新,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成了回头客。
要发展草编产业,完善创作、编制、销售环节非常必要。1997年,杨全省的草编产业得到了原凤翔县政府及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他果断成立了凤翔民间工艺草秸编推广中心,在家人的携手努力下,使凤翔草编销售到大半个中国及部分国外市场。在礼品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的凤翔草编,也得到了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对杨全省的作品很欣赏,鼓励他坚持创新,发展民间工艺。不久,杨全省成立了民间工艺草编样品制作室,他创作的草编作品《十二生肖挂件》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同时开始在董家河、范家寨、糜杆桥、郭店等乡镇建立生产点,并承担培训指导工作,与草编艺人陈海英等人合作创新了很多草编作品。
历经时代变迁,凤翔草编在杨全省等人的执着努力下,开发出山水风景、风铃、立体小动物等10多个门类,120多个品种。
义务教学做好传承
草编技艺,有“民间化石”的美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着市场。同时,凤翔草编的原材料麦秸也在逐渐减少,现代化的收割机提高了收割效率,也打碎了麦秸。另一方面,凤翔草编历来是农村妇女收入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妇女从业门路越来越广阔,而草编的价格又上不去,导致从业人数锐减。目前,凤翔草编虽然新品不断推出,但销路不畅,价格偏低,只有一部分人从事,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中学习这门技艺,这种局面让杨全省很焦心。
“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麦秸、草叶和人一样,真心善待它们就会得到好的回报。”杨全省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在家中举办草编作品展,为政府组织举办的草编技艺培训班带课,义务传授草编技艺,鼓励陈海英等人坚持创作。他在平凡的麦秸和草叶中,注入了浓厚的情感元素。
杨全省说:“让大家了解非遗,了解草编文化,把新生活、新时代、新力量注入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传承。”他给前来求教的人传授草编技艺,通过他编制的多姿多彩、形态各异的草编作品,让大家领会到草编作为非遗工艺品背后的价值所在。
草编技艺在今天虽然已不再是凤翔手艺人谋生的手段,却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象征。它能留住乡愁,唤起人们对乡村的文化记忆,这份满含乡情的美好应该有人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