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精心制作皮影 王秀玲演示皮影雕刻技艺 王秀玲展示皮影戏演出中的“牵手”技能 文/本报记者于虹图/赵彬瑞
宝鸡是秦腔的故乡,也是皮影戏的源头。作为一种特殊的秦腔表演形式,皮影戏在宝鸡地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的王氏皮影,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作为省级非遗皮影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王秀玲,是王氏皮影的第七代传承人,她制作皮影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
王秀玲生于1970年,是王氏皮影第七代传承人,是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皮影作品多次获奖:2007年,作品《霸王别姬》《西厢记》《杨宗保大战穆桂英》获全国首届青少年文艺作品展示一等奖。作品《崔莺莺》获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银奖。2012年,作品《五虎上将》获第四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评选金奖。
一场缘分“情定”传统皮影
刻刀纹丝不动,手推着牛皮在刀尖下移动,精细的纹路逐渐显现出来。52岁的王秀玲稳坐在工作台前,阳光透过纱窗,将屋内悬挂着的各式色彩斑斓的皮影投射在白墙上,轻风吹拂,恍若一场灵动的皮影戏就此启幕。
这幅颇有诗意的“画面”,就在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民房里。王秀玲笑着说,何家村虽然在地图上小得难找,但是很多外地人都慕名来过这里,都想一睹皮影的“真容”。
说起自己的皮影学习之路,王秀玲说,这真的是一场缘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不少西府的孩童来说,皮影戏绝对是心中的“最爱”。哪里有表演,就追到哪里看,家住凤翔的王秀玲就是其中一个。那时候,只要听说岐山的王家皮影来凤翔演,不管多远都要走着去看,看完后意犹未尽,总想着自己有一天要是学会这门手艺该多好。
1988年,18岁的王秀玲在家人的安排下相亲,让她没想到的是,对方就是以皮影戏表演闻名的岐山王家子弟。两家很快定了亲,王秀玲顺理成章地去未来婆家学手艺了。
当公公王云飞将泡好的牛皮与刻刀交到王秀玲手上时,说:“你先试一下感觉,看是学艺的料不?”王秀玲上手刻了几刀,王云飞拿着刻好的皮子仔细端详,欣慰地说:“王家皮影制作后继有人了。”
也是从那天起,王秀玲就与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皮影的起源,王秀玲说,听公公之前讲,皮影戏相传起源于汉代。汉文帝刘恒的儿子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把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窗外的光线,一边用手舞动叶子,一边哼着小曲。看到树叶的影子,太子马上转哭为笑。树叶易碎,后来改用牛皮做影子,这就是影子戏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汉武帝非常思念早逝的李夫人,一方士面见汉武帝说能使李夫人还魂来见,武帝允之。到了夜晚,方士设立帷帐,当他在帷帐内点燃蜡烛后,帷幕上忽然映出了仿若李夫人的身影,令坐在帷帐外的汉武帝为之神往。后来,皮影戏便流传开来。
清康熙元年,岐山何家村王庆引进皮影戏,组建了戏班。与此同时,王家人还特别重视皮影的制作,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精湛的皮影雕刻制作技艺,历时300多年,传承至今。
一张牛皮雕出万千世界
说起皮影的制作过程,王秀玲打开了话匣子。制作皮影要选用上等牛皮做原料,将牛皮泡上3天后,再打好木桩,将牛皮固定在木桩上,再将毛、油脂刮去,选取皮子最透亮的部分阴干。
按着祖传的图样在牛皮上画好样子,再上台板雕刻,再着色上彩,然后熨平,最后钉铆合成,有13道工序,精雕细刻上千刀,一件作品才算制成。
那么,皮影最初的构图有参照物吗?王秀玲介绍说,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其造型虽具区域特征,但总体而论,造型精巧,刻功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着色艳丽。比如一场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比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疏密层次,道具、配景以及各个部位的图案花纹都刻画得很到位,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有势有韵,很是耐看,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间艺术的古朴淳厚。
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取决于高超的画技,而且取决于精湛的雕刻技术。刻镂时,刀子扎在皮子上不能动,手指推动皮子来雕刻。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当、虚实相宜。
王秀玲说,皮影原本是配着秦腔演出,所以人物也是按照戏曲的生旦净丑设计雕刻。男性角色多为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柳眉杏眼。大部分角色为侧面单目,公忠之人雕以正貌,奸佞之辈刻以丑态,文人雅士刻以平眉,武生将帅刻以立眉,人物的身份和品性在刻刀下清晰可见,一人一面,绝不雷同。历史传奇人物程咬金,劫皇粮时是一个性格凶暴的响马,刻以虎豹红粗眉,刺猬红胡须,红嘴白牙,身着黑衣;之后,程咬金当了瓦岗寨义军,变成智勇双全的武将,此时刻刀下的他眉清目秀,长须竖眉;当程咬金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卢国公时,刻刀下的他细眉白眼窝,嘴巴含笑,身着蓝袍。用几片牛皮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形象变化栩栩如生地雕刻出来,全凭艺人的艺术功力。
一份执着传承雕刻技艺
三尺戏台,一口叙说千古事;一盏灯影,双手舞动百万兵。表演皮影戏的班社,由5个人组成:“前声”,一口说唱,生旦净丑由一人扮演,同时还要打鼓、弹月琴。鼓声是令,此人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牵手”,操纵皮影的表演。“后槽”“上档”“下档”分别演奏不同的乐器。
皮影戏的唱腔,称得上百花齐放。各地以各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腔调演唱。宝鸡地区以碗碗腔、道情、秦腔演唱。
王秀玲说:“公公在世时,能文能武,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后来,这项工作交给了丈夫。”她自己因为嗓子原因,只学会了基本的“牵手”操纵。
不能上台做主演,王秀玲就将所有心思用在了皮影制作上。时至今日,王秀玲已全面系统地继承了王氏皮影雕刻艺术,在保留传统西府皮影俊俏之美的同时,改进工具,由一种刀发展为现在的推刀、拉刀、平刀、锉刀等13种雕刻工具。在色彩上,在将传统的黄、绿、红作为主色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紫色、蓝绿色等新色彩,使作品色泽既鲜艳又柔和。她运用西府皮影的艺术理念大胆创作,作品《霸王别姬》《西厢记》《杨宗保大战穆桂英》获全国首届青少年文艺作品展示一等奖。她的作品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人物古朴而不古板,秀女端庄飘逸,武士彪悍刚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就连一些不谙古典戏剧的年轻人也为之倾倒。
为了让这项手艺传承下去,王秀玲打破家族传承,举办了皮影制作培训班,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她还在网上指导。
“制作皮影对我来说,早已从喜好转变成了一种责任。这门技艺的传承仍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能保证,至少在我这一代还在坚持,还在发扬。”王秀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