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本市新闻·广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文化周刊
标题导航
|
将军何须是丈夫
勇 秦女伯嬴持刀退吴王
忠 窦皇后巩固汉政权
义 王夏氏捐粮济灾民
烈 马仞兰抗贼而死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义 王夏氏捐粮济灾民
本报记者于虹
天度村王夏氏路碑
在扶风县天度镇天度村有一个清代路碑,上面写着《旌表奉祀生王凤岗之妻王夏氏慈惠路碑》,这个路碑背后,牵扯出一位颇有情义的西府女性——王夏氏。
灾年时,她慷慨捐粮;办新学时,她自建学堂。她虽不是什么商贾巨富、知名人士,但面对家事国事,她做了一个平凡人能做的义举。按志书记载,王夏氏生于1850年,名不详,是豆会夏家村人,嫁天度街王凤岗为妻。丈夫去世后,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经商。由于她诚信经营,对待伙计都很好,因此生意越做越大,积累了不少财富。富裕后的王夏氏,并没有忘记乡亲们。
有一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下令扶风知县召集全县捐粮赈济灾民。可是由于所需粮食太多,根本完成不了。知县就召集全县富商商量办法。知县在县城一妇女家中安排官员接待王夏氏,王夏氏却说,“不用安排,捐粮的事情我非常乐意,等你们商量好捐粮的数额通知我就好。”三天之后,知县通知王夏氏签写捐粮数。王夏氏得知最多50石、最少20石。她说,多捐一斗就有可能多救活一条命,这是件好事,愿意把自己家存放的100石粮食全部捐出来。知县也知道,王夏氏家里还有一家人要养活,也不是特别富裕,但是她却如此深明大义,这让他十分敬佩。于是将她送到县衙大门外,回来就训斥其他人,一个女子尚且如此,一群大老爷们还顾虑颇多,大家都应该向王夏氏学习。于是其他人都增加了捐粮数额,没过多久,朝廷就赠送王夏氏“乐善好施”牌匾一块。后来,清政府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消息传到扶风,王夏氏不仅解囊出资,而且把自家的院子改作学堂,自己出资请工匠修缮书房、宿舍,让学子们安心读书。
王夏氏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在关注家庭之外,也应关注社会现实,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如今,已然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她力量”正在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