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以刀为笔刻“锦绣”
——记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台马氏瓷刻传承人马辉统、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马丽香
    马辉统、马丽香生于上世纪50年代,金台区人。夫妻二人均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马辉统为市级非遗项目金台马氏瓷刻传承人,二人合作的瓷刻作品屡摘大奖:《八十七神仙卷》获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大傩图》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2016年,《大傩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同年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清明上河图》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马辉统、马丽香在仔细观察瓷刻作品的细节。

    马辉统在刻制瓷刻作品

    马辉统、马丽香在给瓷刻作品上色。

  
  本报记者张琼
  刻刀坚硬,瓷器易碎,用刻刀在瓷器上作画,仿佛薄冰行走、刀尖舞蹈,是一门优雅与艰难共存的艺术。在我市金台区有一对瓷刻伉俪——马辉统、马丽香,他们坚持传承金台马氏瓷刻大半生,其作品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央视荧屏等。
  近日,记者在马辉统、马丽香家中见到,两人正手执刻刀和画笔,在商讨调整瓷刻作品《清明上河图》。这件作品刻画在20个瓷盘上,分则独立成幅,合则宛然长卷,给人一种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郁的视觉享受。瓷刻是个慢活细活,桌子一旁,放置着他们新近完成的瓷刻《渔乐图》《兰花》《瓦雀栖枝图》等作品。马丽香执笔作画,马辉统操刀镌刻,夫妻共同创作,瓷盘上,蓬松的雀鸟羽毛、柔软的柳条、苍茫的山势,被刻画得细腻生动,令人赏心悦目。
  “传家宝”和名画的邂逅
  马氏瓷刻起于清代,出自西安。后来因马家人工作生活变动,马氏瓷刻技艺被马辉统的父辈带到了宝鸡。传统马氏瓷刻淳朴古雅,如今的马氏瓷刻作品更显典雅、精美,马氏瓷刻的今昔风貌有了很大差异。这种非遗传承中的创新活力,正是出自马辉统、马丽香的实践和探索。
  马辉统今年68岁,他说:“马氏瓷刻是我们马家的‘传家宝’,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喜欢捣鼓瓷刻,我是摸着父亲的刻刀长大的。”受家庭氛围影响,马辉统也爱上了马氏瓷刻。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马辉统当过机械工、车工,马氏瓷刻成为他心中不忍割舍的“传家宝”。
  上世纪80年代,马辉统与宝鸡姑娘马丽香组建家庭,马丽香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颇有艺术特长,两人有了创新马氏瓷刻的想法。但是,传统瓷刻线条单一,在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上有所局限,为让马氏瓷刻再上台阶,夫妻俩开始创新。先从刀具开始探索,因工作关系,马辉统很懂刀具,他选用了细小刀头的金刚石刀作为刻刀,可以充分表现点、线、面等效果。接下来是瓷器,马辉统曾在瓷瓶、瓷盘上多次尝试,废掉了许多盘子,最终选择了景德镇瓷盘作为“画布”。
  刀、瓷盘有了,刻画什么内容?马丽香建议,将马氏瓷刻与中国古典名画相结合。马丽香根据瓷盘大小和观赏特点,将古典名画内容进行分割,二次创作成多个画面,移植在直径三四十厘米的瓷盘上。瓷盘和平面纸张不一样,有弧度和曲面,这就要在构图方式上一遍遍调整,直到画作与瓷盘相契合。
  1999年,两人成功创作了瓷刻作品《八十七神仙卷》,整组瓷刻展现在20个直径37厘米的瓷盘上。原画有87个人物,移植在20个瓷盘上需要分割画面,会有局部重叠,如此创作下来,这套瓷刻作品人物多达108个,看起来颇为壮观。《八十七神仙卷》吸引了央视记者的目光,央视七套镜头聚焦马氏瓷刻,制作了半个小时的专题片,让全国观众感受到金台马氏瓷刻之美。
  《八十七神仙卷》的创作成功,提振了夫妻俩的创作信心,夫妻俩立志在马氏瓷刻与中国古典名画结合这一沃土中,继续深耕。
  金刚刀头和瓷器的碰撞
  成绩背后是汗水,瓷刻创作过程颇为艰难。瓷器精美但易碎,稍有不慎就会破裂,细小、坚硬的刀头刻在瓷盘上,既要把握轻重,又要表现出画面效果。构图设计既要契合瓷盘特点,又要保持长卷的震撼与美感。诸多创作要求汇聚在马辉统、马丽香手底下,就是一遍又一遍地思索、设计、修改、复盘、重来……
  瓷刻作品《清明上河图》是马辉统、马丽香的代表作品之一。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美术史上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画中人物繁多、生活场景丰富。为做好这套瓷刻,2000年,马辉统去往江西景德镇,和窑厂工人们一起吃住、干活,守在窑厂边数月,烧出了20个直径45厘米的白胎瓷盘。马丽香将长卷分割成20个画面,二次创作在白瓷盘上,画好墨线稿后再刻。
  马辉统说:“刻刀刀头仅有8毫米,一刀下去只有小米的三分之一大。刻的过程中一点也不能分心,不然一刀跑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瓷刻是个细工慢活,最让马辉统烦恼的是,有时刻了大半天,起身一看瓷盘,还是白茫茫一片,看不出效果,令人沮丧懊恼。马丽香在设计构图中有很多小细节,比如瓦片、车轮、水波等要想表现出来,就要在刻的过程中非常专注,每一刀都要在它的位置上。
  伴随着微小细密的瓷刻声响,马辉统、马丽香经过17年打磨,终于在2017年完成了瓷刻作品《清明上河图》。20个瓷刻作品组成一幅长卷,生动反映了北宋时期汴京春天的繁荣景象。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苗重安曾评价他们:“笔墨在宣纸上达不到的效果,你们在瓷盘上达到了。”
  找到了创新之门后,凭借勤奋创作和坚持努力,马辉统、马丽香的瓷刻之路越走越宽。他们的单幅瓷刻作品《大傩图》创作在一个直径45厘米的瓷盘上,一举摘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殊荣,并于次年被邀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马辉统、马丽香感慨:“我们的梦想在埋头苦干中一步步实现了,这曾经是我们做梦也不敢想的。”
  “大个子”和“马老师”的严细
  “你看,这几只鸟的羽毛要有轻盈、蓬松的感觉,‘大个子’把它刻得多细腻。”马丽香在介绍瓷刻作品时,不吝对伴侣的赞美。“‘马老师’是师,我是匠,缺谁都不行。”马辉统笑着说。
  在日常生活和创作瓷刻的过程中,身高近1.9米的马辉统,被马丽香称为“大个子”;擅长美术的马丽香,被马辉统称为“马老师”。“马老师”执笔、“大个子”执刀,每一件作品都是两人共同创作的。“马老师”“大个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严细,对待瓷刻细节精益求精,使得他们手底下的瓷刻作品耐看、好看。
  2022年初,马辉统、马丽香完成了瓷刻作品《渔乐图》。《渔乐图》是明代画家吴伟的山水画,用到了国画皴法。在将绘画转换成瓷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微雕来表现山势、草木、小船等,必须严细,才能呈现最佳效果。为此,马辉统、马丽香对每个细节都严格要求,如此才表现出工写兼备的美感。
  虎年春节,当人们沉浸在过节气氛中时,马辉统、马丽香又拿起刀和笔,对4件瓷刻小品进行“打磨”。有时,偶然从侧面看一个瓷刻作品时,会发现不足之处,两人当即商量修改对策。
  在两人工作室的中心位置,放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那是马辉统、马丽香观察作品的地方,两人在欣赏、观察瓷刻作品的过程中,查找问题商量修改意见。两人经常在椅子上或看、或画、或刻,一坐就是一天。
  几十年来,做瓷刻花掉了两人的积蓄,也消耗了大量时间,但他们乐在其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并力争做好,亦是一种享受。目前,马辉统、马丽香正在筹备瓷刻宋人小品系列。他们说:“我们想在有生之年,尽力打造中国古典绘画瓷刻作品的系统工程,继续创作一批马氏瓷刻与古典名画相结合的作品。”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